-
更多+ 获奖荣誉
-
- 10-31奔牛初级中学“绿色文明校园”环保知识竞赛赛获奖名单
- 10-31科技教育与农村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 10-31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策略
- 10-31生活化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 10-31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环境意识的渗透教育
-
更多+ 最新更新
-
- 10-31关于举行“绿色文明校园”环保知识竞赛通知
- 10-31初一(4)班《与绿色同行》主题班会
- 10-31初一(6)班《提高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 10-31关于举行“绿色文明校园”环保知识竞赛通知
- 10-31初一(4)班《与绿色同行》主题班会
- 10-31初一(6)班《提高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 10-31奔牛初级中学“绿色文明校园”环保知识竞赛赛获奖名单
- 10-31科技教育与农村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初级中学 >>绿色学校>>获奖荣誉
-
生活化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发布时间:2011/10/31 0:00:0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jky
生活化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初级中学 谢华兴
摘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可行性,更有其必要性。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在把握好教材、书本知识点与关键点的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寻找结合点,以此展开教学,启迪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生活化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可行性,更有其必要性。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笔者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在把握好教材、书本知识点与关键点的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寻找结合点,以此展开教学,启迪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活化
生物教师要真正落实“生活化”的理念,首先应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一维转向多维,即从传统的过于偏重认知目标,向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变。
学科知识是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在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分类中,基础性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是知识的转化。体现生活化要求的初中生物教学的能力目标,应该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内化。教师应利用课内外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具体说,体现生活化要求的初中生物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包括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生物教学目标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体验。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生物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师要提高主体意识,努力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反对那种把教科书当成惟一的课程资源的做法。因此,要落实“生活化”的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从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内容取向,转向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内容取向。新课程标准在减少传统的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生活以及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和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生物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例如:我在“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时先让大家观看电视台记者曝光的加工野味的影像资料,然后再让大家讲述生活中有关猎杀、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情绪高涨,并且真切地感受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迫切性、必要性,从而认同并支持《野生动物保护法》,并提出了许多防范和打击偷猎及买卖野生动物的建议。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远非照本宣科,把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强加给学生的空洞说教所能比拟,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
三、教学方式要体现生活化
按照生活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对话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多向交流,达到理解知识、培养能力、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多向交流的关系。比如,在“动物的主要类群”时,当我讲到“鸟类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有一个同学嘀咕了一句:“麻雀吃稻谷,是有害的”,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嬉笑和课堂的骚乱。这时,如果教师觉得这位同学是在故意“唱对台戏”扰乱课堂,而责罚该同学的话,就会失去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多向交流的机会。而且,以后学生再有什么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也不会轻易表达出来了。这又将重蹈“教师和书本是绝对权威”的“一言堂”的老路。所以,我不但没有责怪该同学,而且还表扬他平时观察认真,并且,顺水推舟地让同学们就“麻雀是不是益鸟”进行辩论。另外,我还把我国解放初期的“灭麻雀运动”以及所引发的后果的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不但辨明了麻雀是不是益鸟,更为重要的是,还使他们形成了“对某种生物是‘有害’还是‘有益’的评价,不能以人的好恶和当前的利益为尺度”的科学态度。
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汲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文本中抽象的词语、概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体验。如:在学习“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某一森林中各种花草树木、鸟兽昆虫等以及土壤、阳光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让他们根据生活实际设想其中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会引发其他各因素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到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各因素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最终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有了生物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感性认识之后,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就很深刻,进而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探究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探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精神,并使他们掌握探究技巧,勇于探索,求真求实。例如:在讲解“尿的形成与排出”时,我让学生就肾病患者的“人工透析”到医院及患者家进行调查了解。经过调查学生发现,经人工透析滤去人体代谢废物后,肾病患者的病痛减轻了。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学生对肾脏的机能以及尿液的形成有了既感性又深刻的理解。
总之,学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会变得丰富、深刻。我们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彻底打破课堂中心、学科本位的封闭藩篱,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能力不停地应用于生活中,使他们在实践中应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起来,生命运动起来,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