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来临之际,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组成员在9月30日聚集一起,开展了关于假期作业探讨的备课组活动,研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之假期作业设计。
一、活动主题 :聚焦核心素养,设计国庆“双减”特色作业
二、 活动目标
1.理念共识: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明确“双减”政策下假期作业的育人导向,而非知识灌输。
2.设计创新:共同研讨并设计出一系列融合学科知识、社会实践与家国情怀的多元化、选择性作业。
3.资源共建:形成一份可操作、可评估的《九年级国庆假期道德与法治素养实践作业单》。
4.评价跟进:建立与核心素养相匹配的过程性、激励性评价机制。
三、核心研讨内容
1、传统反思:摒弃“试卷式”、“抄写式”作业,这类作业加重负担,且与素养目标脱节。
2、价值重塑:国庆假期是进行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教育的绝佳时机。连接书本与生活:将教材中的“富强中国”、“民主政治”、“中华文化”等抽象概念与学生的真实感知相结合。引导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创造中内化知识,提升关键能力。
3、激发情感与认同:通过沉浸式体验,自然升华为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四、设计作业
A. 家国情怀类(聚焦政治认同)
1.与德育部门形成共识,采访一位长辈(祖父母/父母),了解我们的家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并思考这些变化与国家发展有何联系? (政治认同、责任意识)形式:一段采访录音/视频,或一份图文并茂的采访记录。 要求:有具体事例,并有自己的感悟分析。
2.请为你家乡的某一亮点设计一份“代言方案”(可以是宣传海报、手抄报、短视频、PPT简介等)。
B. 法治实践类(聚焦法治观念)
“法治观察员”在行动 观察假期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如:家庭聚餐“光盘行动”、社区垃圾分类、交通出行),用照片或短视频记录其中与“法治”或“德治”相关的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点评。(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形式:图文观察日记或1分钟内的短视频。 要求:记录真实,点评能联系课本知识(如: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C. 文化传承类(聚焦道德修养)
探寻“身边的中华文化” 寻找并体验一项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学习一道传统菜、参观一个文化场馆、体验一种传统工艺、欣赏一部经典戏曲等),记录过程并分享你的感受。 (道德修养、健全人格) 形式:照片、体验心得。 要求:过程清晰,感受真实,能阐述该文化的价值。
D. 理性思辨类(聚焦健全人格) 5. 热点事件评析 关注一则在国庆期间发生的国内外新闻热点,尝试从多角度(如:国家利益、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等)进行理性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撰写一篇短评。 (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形式:时事评论短文(300-500字)。 要求:事件陈述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合理。
五、建议:采用“星级评价”或“等级描述”与“质性评语”相结合。
示例:通用评价量表(可附在作业单后)
评价维度(优秀) (良好) (合格) 教师寄语
优秀如下:
实践过程:积极主动,准备充分,过程完整清晰。 能够完成实践,过程记录较为完整。在督促下基本完成实践。 (针对性的鼓励与指导)
学科融合:能自然、准确地联系并运用多个课本观点。 能联系1-2个相关的课本观点。 能提及相关的课本知识。
成果质量:成果富有创意,形式美观,逻辑清晰。 成果完整,表达清晰。 成果基本符合要求。
情感态度:能体现出深度的思考、真切的情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 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有基本的感受表达。
六、活动总结与后续行动
统一部署:各任课教师在班级进行作业解读,明确要求和意义,激发学生兴趣。假期后,备课组可组织优秀作业展评、分享交流会,让学生的成果被看见、被学习,最大化其教育价值。
通过这样一次深入的备课,我们不仅设计了一份作业,更是更新了教育理念,落实了核心素养,真正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生的生活中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