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第一学期奔牛初级中学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五
在2025年10月15日,按区教研的要求,我校政史地教研组成员聚集一起,在行政楼4楼会议室进行了观课的教研活动。
一、本次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结合区教研群的展示课进行学习,对三节《延续文化血脉》课例进行探讨,从课例看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
二、观课心得:
连续观看三节以“延续文化血脉”为课题的教学课堂,宛如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教学思想之旅。这三节课虽主题统一,却分别以“运河文化”、“博物馆文物”和“中医智慧”为切入点,呈现出“同课异构”的精彩纷呈。纵观其设计脉络与实施理念,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几条让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实”起来的关键路径,也为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1、核心共识:从“知识本位”走向“生活本位”与“素养本位”
三节课最突出的共性,是彻底摒弃了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实现了教学中心的根本转移。
(1)真实情境的深度锚定。三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学生生活经验或地理人文紧密相连的真实文化载体——常州的运河、常州博物馆、孟河医派。这绝非偶然,而是深刻认识到,宏大的国家叙事必须建立在深厚的乡土情感之上。当“文化血脉”具象为一条家乡的河、一件馆藏的物、一门济世的医术时,它便从教科书上冰冷的铅字,化为了学生可触可感、可思可情的鲜活存在。这种“在地化”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认知门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和归属感,为文化认同与自信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石。
(2)驱动任务的巧妙设计。三节课都构建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任务:“运河研学汇报”、“为博物馆设计特展”、“为孟河医派创作短视频”。这些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赋予学生“研学员”、“设计师”、“编剧/演员”等新奇的身份。在角色驱动的背景下,学习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为了完成一个有价值的作品而主动搜集信息、合作探究、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正体现了“做中学”的精髓,知识(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成为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工具,而非终极目的,从而实现了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有机整合。
2、实施路径:构建“认知—情感—践行”的深度学习闭环
三节课均呈现出清晰的递进逻辑,引导学生完成从感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完整学习旅程。
环节一:寻根·解码(认知建构)。无论是探寻运河的“发展密钥”、分析文物“出圈”的“内容密码”,还是梳理中医的“文化内核”,首环节都侧重于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梳理,在事实和材料中自主建构起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理性认知。
环节二:共情·内化(情感认同)。这一环节是情感的升华。通过制定“美德实践卡”、演绎医家故事、感悟文物背后的工匠精神,学生不再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通过角色扮演、情感代入,与历史文化人物产生深度共情。这种情感冲击,让“传统美德”、“文化力量”等概念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为真切的情感体验与精神共鸣,实现了从“知道”到“感受到”的关键飞跃。
环节三:创新·践行(行动外化)。课程的终点不是理解,而是行动。“设计特展”、“撰写剧本结局”、“提出运河保护建议”等开放性任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内在认知与情感转化为外在创造性行动的出口。这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有我一份”的责任种子,完美回应了“延续”这一课题的动态要求。
三、共同总结:
这三节优秀的课例共同昭示: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是一座桥,连接着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生活;应该是一束光,照亮文化血脉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更应该是一粒火种,点燃学生心中的文化自信与传承责任。它们启示我们,当教学真正扎根于真实情境,赋能于学生活动,并执着于思维的深化与践行的引导时,核心素养的落地便不再是遥远的理念,而是课堂上生动而深刻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