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在教研员周老师的指导下,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组成员聚集一起,在行政楼陆文明校长办公室进行了备课组活动,研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之评课的主题活动。
一、活动主题 :聚焦素养,探索课堂
二、活动流程
(一) 蒋老师、吴老师分别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和内容进行简要叙述。
蒋老师:对自己的课堂内容进行阐述,以议题式教学为整个课堂模块,分成三个环节,通过AI出现本节课探讨的话题,学生活动过程中从“分析乱象危害”的因果探究,到“评判是否为良法”的价值判断,再到“对比执法案例”的思辨分析,最后到“角色扮演建言献策”的综合实践,活动难度和思维深度逐步提升,引导学生完成了从感知到理解、从认同到践行的完整学习过程。
吴老师:这份教学设计围绕“秩序与规则”主题,以校园生活为主线,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设计的环节考虑与学生学情结合 以“最美大课间”视频导入,创设“校园秩序之美”的主线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兴趣,增强代入感。通过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角色体验中感知秩序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小小侦探员”的身份,进一步理解秩序的内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
(二)教研员评价:
对蒋老师的课:本课以“应对AI乱象,筑牢法治根基”为总议题,紧密契合时代脉搏,将前沿科技发展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展现了极强的时效性和现实关照。教学设计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从“为何需要法治”到“什么是真正的法治”,再到“如何建设法治”,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丰富,角色代入感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意识、辩证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是一堂高水平的、充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示范课。
建议作业体改作业优秀率、作业分层,要习惯性的圈点勾画,做好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中考方向。
对吴老师的课:主线清晰:以校园秩序为主线,贯穿三个环节,逐步深入;活动生动:通过角色任务、案例讨论、实践作业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价值鲜明:强化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建议进一步优化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加强法治教育的现实联系,并在板书与评价方面稍作细化,使教学更具深度与张力。
(三)集体备课
陆:4.1课堂内容:
环节一:播放一段“班级民主选举班干部”或“社区召开居民议事会”的短视频,激发兴趣,引出“民主”主题,并初步探查学生的前概念。
环节二:简要回顾人类对民主的探索历程(从古希腊到近现代),重点展示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历程(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历史纵深感。材料分析讨论归纳出为什么我国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知识点强调划出。
以合作探究分组展示讲述民主制度的重要性,总结展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为核心,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构成的“制度大厦”。
环节三:讨论: “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践行民主?”
班级:参与制定班规、选举班委、对班级事务提出建议。学校:参与学生会竞选、校长信箱、食堂伙食意见征集。社会:参与网络问政、公共话题的理性讨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将国家层面的民主与学生生活无缝对接,引导知行合一,落实核心素养。
沈:4.2内容概述
环节一:梳理教材与明确目标
本框是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的落脚点,从认识民主过渡到如何实践民主。
通常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大形式展开,最终指向增强民主意识。
环节二:确定重难点与核心素养落脚点
教学重点: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多种形式(选举、决策、管理、监督)。
教学难点: 如何将民主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民主能力和素养,引导学生理性、公正、客观地参与公共生活。
核心素养落脚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依规参与)、公共参与(乐于实践)和责任意识(负责任地参与)。
环节三:设计教学流程与情境
导入新课: 使用“学校食堂伙食改善征求意见”或“班级管理公约的制定”等学生身边的民主事例切入,引发共鸣。
板块一:感知民主形式
设计活动:“民主生活连连看”或案例分组讨论。为“选举班委”、“公交调价听证会”、“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在政府网站提意见”等案例,匹配对应的民主形式(选举、决策、管理、监督)。
板块二:探究民主能力
设计活动: “模拟民主协商”。设置一个情境,如“如何规划班级的课外活动经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方案,体验民主决策的过程(提案、讨论、协商、表决)。
板块三:培育民主意识
设计活动: 辨析与升华。展示正反案例(如“理性网络问政” vs “网络喷子”),讨论“什么样的民主参与才是高质量、有责任的?”,引导学生总结出“社会责任、理性、公正、客观”等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