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工作指南>>校务公开 >文章内容
奔牛初中“新优质学校”建设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25-10-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赵军

深耕教育沃土 铸就新优品牌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初级中学“新优质学校”建设自评报告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初级中学坐落于江苏省基础教育先进镇——奔牛镇,学校创办于1976年9月,2000年11月高标准通过验收,成为常州市第一批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学校现占地面积49998平方米,建筑面积56148平方米;按照常州市Ⅰ类标准,配备了完整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场馆及一流的运动场馆。现有38个教学班1800名学生;教职工134人,其中中小学高级教师41人,中小学一级教师43人,市、区级“五级梯队”教师31人。

学校坚守“朝向生命自觉”办学理念,弘扬“养健行之气,扬犇牛精神”学校精神,持续推进内涵发展,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荣获“江苏省平安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常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常州市优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常州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常州市‘墨香校园’”等省市级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大力践行“唤醒、点燃、照亮”现代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双减”政策“2?15专项行动”,以师生成长为核心发力点:在教师发展维度,构建乐业专业的学术格局,培育立德立心的“四有”好教师;在学生培养维度,以“身健、心正、思新、行实、仪雅”为目标,着力打造尚德立品、为学立志、涵美立人的高品质育人环境。

2015年6月划入新北区后,学校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与新优质学校建设目标。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健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以党建引领、学生发展、课程建设、教师成长为教育教学工作着力点,通过创新举措稳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向着建设常州市新优质学校的目标奋力迈进。

一、健行铸魂 党建领航——以健固基 以行凝心

学校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党建与学校治理深度融合,全面履行主体责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党建与学校发展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为学校稳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健全党建制度

学校党支部修订完善《奔牛初级中学党组织会议议事规则》及配套的《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建立支委会与党政办公会议常态化机制。结合办学实际与新优质建设要求,同步修订党建、教学、学生管理等制度,构建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定期评估制度执行情况,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管理民主规范,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

(二)狠抓师德师风

一方面,组织党员教师参加党风廉政专题学习,集中研习党纪法规,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另一方面,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师德规范,以榜样力量引导教职工恪守职业道德。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师风监督机制,签订责任书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将师德师风表现纳入教职工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关键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全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三)深化党建品牌

学校结合“健行”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深入挖掘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点,明确“红心红星,红耀我心”党建品牌定位。党支部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广结同心,玉兰花开”党员关爱学生等系列党建活动,并借助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渠道,广泛传播党建品牌内涵与创建成果,扩大品牌影响力。将党建品牌建设成果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强化组织建设

加强党支部领导下的工会、妇女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动共青团与少先队建设。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工会、妇女组织及共青团、少先队的作用,广泛收集全校师生意见建议,凝聚集体智慧。通过汇聚各方力量,为学校内涵发展注入合力,持续提升办学品质

二、健行塑韵 文化深耕——以健育气 以行塑境

学校以“健行”文化为核心,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教育环境。多年来,学校将“健行”理念贯穿于发展各环节,从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到外在环境的精心营造,持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

(一)文化传承:理念内化于心

1.文化溯源坚守:“健行”一词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校自创办以来,虽历经多次合并、校名更迭及区域调整,但“健行”文化中“行”的核心内涵始终传承。2018年,学校进一步重新定位,明确“健行”文化建设方向;2021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牛”精神并结合地域文化,提出“犇牛精神”(即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的地域化体现),为“健行”文化注入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色。以此为基础,学校确立“朝向生命自觉”办学理念,进而构建起以“养健行之气,扬犇牛精神”为学校精神、“厚德尚学,志远笃行” 为校风、“唤醒、点燃、照亮” 为教风、“有梦、有为、有恒”为学风校园特色文化体系。  

2.制度保障推进: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将其纳入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与学期工作计划,从顶层设计层面确保文化建设稳步推进。通过教代会审议完善《奔牛初级中学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评分方案》《奔牛初中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管理、维护教职工权益,为“健行”文化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3.团队建设要求:2022年1月和2025年1月,学校开展两轮中层竞聘,优化管理团队结构。新管理团队成员严格遵循校长室提出的“十讲”要求,勇挑重担、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有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学校在党支部全体党员会议和全体教职工会议上,分别对党员教师和教职工明确工作要求。2024年,学校成功创建新北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成区级教科研基地及物理、化学和道德与法治3个学科基地,政史地生学科组还被评为常州市模范工会小家。这些举措既培育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也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4.年级文化建设:以年级组为突破口,推进年级组文化建设。精心组建年级管理团队,完善年级组制度文化,打造年级组行为文化。如九年级打造“凌志师团”,倡导“正、和、敬、爱、律、引、专、省”的“扬帆”团队文化,形成紧密教育共同体,助力中考成绩再上新台阶;七、八年级分别以“飞悦”“行知”为文化导向,助力学生快速适应初中生活,强化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环境营造:特色外塑于形

2024年2月新校区启用后,学校围绕校园特色文化、课改文化、名师优生文化、师生成果、五育融合五大主题,精心打造“一廊两厅三馆四园五场”立体化空间布局,新建校史馆劳动实践基地和VR多功能教室以场景浸润夯实教育根基。

 1.校园文化创意:学校建筑物命名深度融入“健行”文化,借助墙面、走廊、道路、标语等载体营造文化氛围,持续提振师生精气神。七、八、九年级分别以“飞悦”“行知”“扬帆”为年级文化口号,各年级设置“健行少年”风采榜,各班设立“金、银、铜牛光荣榜”,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作为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会员学校,中华成语文化长廊成为校园独特景观,既为校园增添浓厚书香味,也进一步营造了富有文化底蕴的育人氛围。

2.办公文化特色:学校聚焦办公文化建设,通过两大举措发力:一是组织行政办公室专项评比,推动行政团队“内修素养、外树形象”;二是强化教师办公室“健行”文化主题打造,丰富办公文化内涵。这不仅展现教师爱岗敬业精神,还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为办学水平提升提供助力。

3.班级文化亮点:各班围绕年级文化目标,自主打造图书角、光荣榜等特色区域,凸显班级个性。图书角的书香、光荣榜的激励、团队角的协作、绿植的生机,共同构成独特的班级文化生态。其中,“光荣榜”既营造了温馨氛围,又形成良性竞争环境,有效培育学生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4.“一廊两厅三馆四园五场”立体化环境布局,具体内容如下:

一廊:中华成语文化长廊

两厅:健行文化厅、博雅八景厅

三馆:校史馆、图书馆、生态标本馆

四园:行知园、七年级远沁园、八年级学馨园、九年级笃健园

五场:健德场(德育展示厅)以行铸德;启智场(科创中心)以行启智;强体场(田径场、室外篮球场、室内篮球馆、乒乓球馆)以行强体;臻美场(舞蹈房、瑜伽房、智慧云书法教室、音美专用教室)以行臻美;砺劳场(劳动实践基地)以行砺劳

三、健行育德 品格粹养——以健培品 以行砺德

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五育并举”。以市级德育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十好”(立好德、树好标、守好法、行好礼、读好书、干好活、出好操、吃好饭、着好装、用好网)教育为重要着力点,高水平建设德育队伍。同时,深入开展“润心”主题教育,强化学生生命关爱工作,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推进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完善德育体系

学校以常州市级德育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健行文化:培育‘犇牛少年’的实践行动”为核心,打造具有奔牛初中特色的德育品牌课程体系,以此构建完善德育体系。通过常规主题班会、社区志愿服务、红色文化研学等活动,实现德育课程与实践深度融合;连续17年推进“十好”教育,依托学生文明监督岗、行政值日校园巡视深化教育效果;持续20年的国旗下宣誓活动常态化开展,进一步强化学生自律意识与集体荣誉感。此外,常态化开展文化涵德、心育护航等活动,建设“昱心”心理咨询室(2024年11月创建为江苏省初中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2025年5月,学校与常州市德安医院签订《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教合作协议》,携手构建“医教协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通过完善德育体系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提升道德素养,在心理关怀中健康成长。2025年6月,学校团委开展的“十四岁青春仪式”活动视频在“学习强国”市级平台发布。

 图片1111_副本.png

1:德育工作实施路径示意图(学校自制)——该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清晰展示“文化涵德—实践砺德—心育护航”三维德育路径及“校家社协同”育人逻辑。

(二)打造优质德育队伍

学校将高品质建设德育队伍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撑,尤其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德育研讨会,邀请德育专家和优秀班主任代表分享实践经验、剖析典型案例,为班主任搭建交流学习平台,深化德育工作思路与方法的交流;建立常态化班主任例会制度,以生命关爱和“润心”主题教育为抓手,明确班级德育工作的推进要求与实施细节;建立以常州市骨干班主任沈小丽老师领衔的名班主任工作坊,开展班主任队伍“青蓝工程”,加速青年班主任成长。

(三)开发多元德育资源

学校坚持多元开发德育资源,推动校内外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各类德育基地开展育人活动。

1.校内精心打造文化育人阵地:将三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志远楼”“尚学楼”“笃行楼”,学生餐厅命名为“知味楼”,赋予建筑文化内涵;在每幢教学楼东侧打造“荣誉墙”,对应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精神,分年级开展“健行少年”评选,颁发金牛奖、银牛奖、铜牛奖;在教学楼走廊过道布置中华成语故事、英模事迹、名人名言等图文展板,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接受文化熏陶。

2.校外积极拓展实践育人空间:一方面,依托农耕文化资源建设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走进田间学农耕、悟农理,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阵地;另一方面,组织剪纸社团参与常州市在奔牛镇东桥史陈家村主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暨“犇走的思政课”精品路线发布仪式,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展示劳动教育成果,与校内文化浸润形成互补,构建“校内+校外”结合的德育资源体系。学校每年组织两次校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自然、体察社会。

四、健行拓维 知行融创——以健构课 以行践学

学校以“健行大课堂”项目和学科基地建设为依托,稳步推进“三自(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主发展)”课堂建设,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精设课程体系

学校严格执行常州市教育局中小学课程计划,构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聚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健行”课程生态。

在国家课程实施中,严格开齐开足规定科目,扎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三自”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引导自主学习激发探究兴趣,通过培养迁移能力提升应用素养,通过助力知识建构切实提升课堂效能,强化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自主发展。地方课程紧密结合区域特色,与国家课程协同互补,如开设《常州地理历史》《中华成语文化》等课程,帮助学生深度了解本土文化,增强地域认同感。

在此基础上,学校推动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落地,将其与校本课程、社团活动有机融合,构建覆盖文学、科技、体育、艺术、心理、劳动技能等领域的“健行”校本课程群。如“健”系列涵盖心理健康、科技教育等学科拓展课程,“行”系列包含劳动实践、综合探究等跨学科课程,形成“基础+拓展+实践”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图片2222_副本.png

2:“健行”课程体系架构图(学校自制)——该图清晰呈现“国家课程夯基、地方课程融地域、校本课程分‘健’‘行’双系列”的三级课程进阶逻辑,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支撑。

(二)深耕课程改革

多年来,学校在“健行”理念指引下,引入“成语文化”借鉴“讲学稿”“先学后教”“生本课堂”及“板块三串”等先进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农村初中教育特点,进一步完善“三自”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紧扣“双减”政策与新课标要求,组织各学科开展“强化课标理解落实‘双减’要求”主题教研活动。通过课例研讨、专家讲座引导教师深化认知,以集体备课为载体统一教学理念,共同探寻减负增效策略;开展校长示范公开课、青年教师评优课等活动,持续推进“三自”课堂改革;稳步推进“健行大课堂”课改项目建设,带动“三自”课堂课改向纵深推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助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严控教学过程

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推出“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多层级管理举措,全面强化教学过程监管。加强课堂巡课、督课,强化教学“五认真”,规范教研组与备课组管理;加强全体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论学习,突出教学重难点,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推行作业公示制度,推进作业设计管理,通过作业分层设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加强课后延时服务管理,安排值班教师巡视辅导,扎实做好提优补差,助力学生多元成长。

(四)打造特色课程

“健行”三级课程体系基础上,学校聚焦“五育融合”,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的成果进一步落地,从数字赋能、思政创新、科创体艺、文化传承、融合教育五个维度,重点打造五大特色课程,实现课程体系从“架构”到“实践”的深化。

1.数字赋能教学:20242月新校区启用,学校按常州市Ⅰ类标准推进数字化建设,功能室依市教育局最新标准配备,借助数字技术多维度革新教学模式。硬件层面,依托VR多功能教室开展理化生等学科的沉浸式教学,如模拟化学反应过程、历史场景还原等,提升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引进希沃系统,师生配备智慧平板,推动教师熟练掌握同屏技术,助力信息化教学改革。软件层面,开通智学网等平台赋能校本教研,帮助教师通过数据优化教学策略,依托大数据精准诊断学情,实施分层教学与个性化辅导,以数字赋能课堂教学,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

2.农耕思政实践:作为农村初中,学校依托奔牛镇本土农耕资源,将“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省级课题与常州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建设结合,打造“田间思政课”。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亲历播种、收割等全过程,在“汗滴禾下土”的体验中感悟劳动价值,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内化为行动自觉。这种“劳动+思政”融合模式,形成学校特有的育人路径,让思政教育从课本走向生活,实现“劳育树德、实践育人”。相关成果获《常州日报》2025年5月专题报道,文中肯定学校“立足农村实际的农耕与思政融合创新模式”。

3.科创体艺逐梦:学校常态化开展科技社团活动,定期组织科技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2023—2025年,在江苏省金钥匙竞赛(常州赛区)中,2人获省特等奖,15人次获省一等奖,多人获省二等奖或市级奖,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体艺领域成果同样突出,学校每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在新北区中小学女篮、女排、田径比赛中多次斩获佳绩,获评常州市篮球、田径传统项目特色学校;艺术比赛中,学校合唱、舞蹈团队多次荣获常州市、新北区一等奖与特等奖,学生身体素质与艺术修养同步提升,综合素养发展更趋全面。

4.书法墨香传承:依托智慧云数字书法教室,学校常态化开展“墨韵”书法社团活动,特邀常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戚散花到校指导书法技艺。2024年10月成功举办第一届校园书法节,同月“墨韵”书法社团的《敦煌千年壁画临摹》作品被推荐参加常州市班集体艺术展示活动评选并获“最美社团”称号。同年12月创建为常州市“墨香校园”。学生在笔墨创作与经典阅读中涵养心性、提升审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落地见效。

5.融合关爱特生:2019年3月,学校获批成为常州市随班就读试点学校,同步建成融合教育资源教室并投入使用;此后从组织架构、资源环境、评估安置等六个维度规范融合教育工作,2022年4月创建为新北区优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2024年4月升级为常州市优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学校为每一名特需学生定制个性化教育计划,安排学科教师与心理教师协同提供“学业辅导+心理支持”一对一服务。2022—2025年,帮扶的9名特需学生中,2人考入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西夏墅高级中学,3人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其余4人顺利毕业并掌握基础生活技能,目前学校正全力推进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

五、健行赋能 师道精进——以健强师 以行精业

长期以来,学校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探索“课题引领+实践锤炼”培养路径,依托课题项目与青年教师成长营,围绕教学、教研两条主线组织多元化培训与实践活动,全力打造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队伍。

(一)深耕校本教研

通过组织新课标专题培训、邀请教育专家进校讲座、开展校内专题研讨等活动,引导教师将新课标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依托青年教师成长营与学科基地建设,常态化开展“青蓝结对”,由骨干教师在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方面对青年教师精准指导;同时定期举办“教师沙龙”“青年教师评优课”,为青年教师搭建分层锻炼与展示平台。2025年1月,学校成功申报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校本教研实验校培育校,为深化校本教研开辟了新平台。

(二)广拓教师培训

学校实行校级名师导师制,20余名青年教师参与各级优秀教师培育室研修;每学年有超300人次教师参与市、区教研培训,教师年均外出听课3—5节,系统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此外,学校统筹安排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参加各级专业培训,要求参训教师回校后通过集体教研分享学习心得,形成“一人参训、全员受益”的辐射效应,带动学科组整体提升。

(三)AI赋能成长

学校为教师开通学习通、智学网、菁优网、学科网等数字化平台,组织开展数字化赋能教研与理论学习,推进网络教研模式创新——依托学校网站开展数字化备课、远程教学观摩、跨区域集体教研,打破时空限制;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国家、江苏省级新课标网络培训及专项课程提升培训,助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化专业素养。

(四)成果彰显实力

从三方面凸显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1.教学质量提升:2022—2024年,在新北区义务教育标准督导评估中,学校连续荣获“素质教育评估优胜奖”“教学质量评估优胜奖”。

2.教师专业成果:2022—2025年,8位青年教师入选市、区级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五级梯队”;70余人次在省、市、区“三题”比赛、基本功大赛中获奖(2023年11月,查琳琳老师获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功一等奖);90余人次论文获各级奖项或公开发表。

3.课题研究突破:现有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项目)4项、区级课题(项目)6项、校级课题18项,3项市级课题(项目)正在申报中;课题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通过“课题成果展示”“课例研讨工坊”转化成果,如省级“农耕文化”课题转化为3节校本劳动课2024年12月25日,新北区“现代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现场推进会在校举办,沈蓝老师执教的八年级物理《眼睛与视力矫正》一课,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获高度认可。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级别

主持人

立项时间

备注

1

“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

省级

文金铭、魏军

2024年10月

研究中

2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初衔接数学教学实践研究(课题)

市级

文金铭、杨文荣

2023年5月

研究中

3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初中理化生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

市级

文金铭、魏军

2024年5月

研究中

4

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校本教研实验校培育学校(项目)

市级

沈国兰、陆文明

2024年10月

研究中

5

常州市级德育品格提升工程——健行文化:培育犇牛少年’的实践行动(项目)

市级

文金铭、沈小丽

2025年8月

研究中

6

“三新”视域下初中主题式校本教研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

市级

陆文明、恽雪锋

2025年4月

申报中

7

农村初中融合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基础课程改革项目)

市级

恽雪锋薛惠华

2025年5

申报中

8

“AI+教育”视域下初中课堂教学生态重构的研究(项目)

市级

沈国兰、靳姗姗

2025年4月

申报中

9

“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健行大课堂’的构建与实践”(课改项目)

区级

文金铭、魏军

2024年10月

研究中

10

教科研基地(项目)

区级

魏军

2024年1月

研究中

11

物理、化学和道德与法治3个学科基地(项目)

区级

陈冈、魏军、

陆文明

2024年1月

研究中

12

“健行”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好教师团队(项目)

区级

魏军

2023年1月

研究中

13

表达性艺术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学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课题)

区级

刘婷、查琳琳

2023年12月

研究中

14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课题)

区级

周叶、谢海锋

2023年12月

研究中

六、健行联创 协同致远——以健聚力 以行拓界

“健行”文化不仅注重校内深耕,更强调向外延伸、协同发展。学校通过校际协同、对口帮扶、区域引领、经验辐射等联动举措,让“健行”精神在更广阔的教育场域落地生根。

(一)协同办学共进

联合吕墅中学、罗溪中学组建教育集团,共享“三自”课堂模式、农耕思政课程等优质资源,促进集团内各校教学水平同步提升;与奔牛实小同为新北西部“小初衔接”工作室领衔校,稳步推进区域“小初衔接”教育。作为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校本教研实验校培育校,学校联合滨江中学、罗溪中学、吕墅中学及奔牛实小组建区域校本教研集团,常态化开展跨校同课异构、联合课题攻关,相关经验被常州市教科院“校本教研实验校”项目组2025年第一期简报收录并推广。

(二)支教情系边疆

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帮扶号召,选派龚德荣、陈晟两位教师分别赴陕西紫阳、新疆尼勒克支教。两人将学校“三自”课堂模式引入当地,结合边疆学生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推动当地课堂改革深化;陈晟老师发起“少喝一杯奶茶,温暖一份心灵”公益活动,精准帮扶贫困学生,相关事迹被中吴网专题报道。因支教成效突出,龚德荣获当地“优秀支教教师”称号,陈晟获江苏省“优秀援疆教师”称号,“健行”务实作风在边疆教学中开花结果。

(三)引领区域育才

魏军老师领衔的新北区化学优秀教师培育室,遵循“健行”文化“边做边研、以研促行”原则,通过“个人钻研—集体研读—专家指导—课堂实践”阶梯式路径提升成员专业能力,推行“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闭环成长机制。2023年,培育室通过考核并获评“优秀”,成熟培养模式在区域内广泛推广,充分体现“健行”理念对区域教师专业成长的带动作用。

(四)教研经验分享

沈国兰、魏军、邹凌志三位教师担任新北区学科兼职教研员,多次在市、区级教研活动中开展讲座;2022—2025年学校承办市、区级教研活动60余场,40多位教师开设区级公开课、展示课,7位教师参与省、市级教学展示或经验分享,为区域教育提质贡献奔牛初中力量。

七、健行擘画 智拓新程——以健固本 以行启新

三年来,学校在环境育人、常规管理、学业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新优质”教育发展态势蓬勃,但对照高品质办学要求,仍存在三方面改进空间一是“三自”课堂模式在部分学科落地深度不足,差异化教学策略需细化;二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效率需提升三是融合教育中特需学生个性化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待加大。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将以“健行”文化“靶向施策、务实笃行”理念为指引,聚焦以下方向推进未来发展:

(一)高水平深化课堂改革

聚焦“三自”课堂落地不深、差异化不足问题,以学科基地为牵头单位,研磨分学段、分学科的“三自”教学策略,细化差异化实施路径——如理科强化“自主探究+分层任务”设计,文科突出“自能阅读+个性化表达”训练,推动“三自”理念从形式融入转向内涵落地,达成“学生动起来,课堂更精彩”课改愿景。

)高标准培育教师队伍

紧扣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短板,构建“名师工作室+课题攻关”双驱动机制:一方面建立“课题研究—课堂实践—成果推广”闭环链条,每学期开展“课题成果进课堂”展示活动,加速省级“农耕文化”、市级“虚拟现实技术”等课题成果转化;另一方面精准培育领军型骨干,计划三年内新增3—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推动区级以上学科基地增至5个,为成果转化筑牢师资根基。

)高质量推进融合教育

围绕特需学生个性化课程资源不足问题,创新融合教育管理模式:重点建设特需学生个性化课程资源库,分类开发生活技能、学业支持、心理辅导等模块化资源;建立“资源使用—效果评估—动态更新”机制,确保资源适配特需学生发展需求,以精细管理为学生终身发展筑基,推动农村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学校深知发展永无止境。未来,奔牛初中将坚守“朝向生命自觉”办学理念,以“健行”文化为引领,深化教育改革、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积极回应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全力打造现代化新优质初中,为学生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砥砺奋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初级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中天南路61号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