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组成员聚集一堂,在行政楼4楼会议室进行了第三周备课组活动,研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主题活动。
此次备课活动内容:探讨九4.1夯实法治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了解我国法治建设历程,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2.道德修养:通过分析AI乱象案例,树立科技向善的观念,培养道德责任感和规则意识。
3.法治观念:理解法治的内涵、要求及重要性,明确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4.健全人格: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活动,培养理性思维、批判质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5.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在法治建设中的责任,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教学重点:
法治的要求(良法与善治);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和方针
教学难点
理解良法与善治的关系及其在现实中的体现;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一、导入新课:《今日说法》AI乱象特辑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今日说法》节目情境和播放AI乱象短视频,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本课总议题如何应对AI乱象,筑牢法治根基?
二、新课讲授
第一环节:法治的作用——子议题一:AI乱象为何频发?
分析案例,提出问题:1. AI乱频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些乱象会带来哪些危害?
3.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学生活动,得出:AI乱象频发的根本原因是规则缺失和监管滞后。这些行为侵犯公民权益,扰乱社会秩序,阻碍科技创新。
归根结底要靠——法治!
知识点讲解(结合学生发言,总结法治的作用):
1. 对个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 对社会: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3. 对国家: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AI乱象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现知识点1(法治的作用)的自然生成。
第二环节:法治的要求与建设进程——子议题二:如何为AI立规矩?
分析:有法律不等于有法治
学生活动: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条款(精选),讨论其是否属于良法,并说明理由。
总结: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两个对比案例:某地执法部门对AI诈骗快速响应、严格执法;另一地执法部门对AI侵权投诉相互推诿、执法不力。这对社会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两个案例,讨论"善治"的要求及其重要性。
法治的要求:良法(内容合理、体系完备、规范系统)与善治(公正实施、民主参与、高效透明、权力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进程:利用时间轴形式展示从1978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2014年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具体法律法规和执法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的质量要求(良法与善治),实现知识点2(法治的要求)和知识点3(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进程)的自然融入。
第三环节:全面依法治国与建设路径——子议题三:怎样共建法治中国?
(播放短视频:解读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和方针)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我为法治中国建言献策
分组扮演不同角色(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公民、科技企业代表),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应对AI乱象,建设法治中国,各组展示建设性意见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多方合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除此之外,企业、公民、道德层面
此次活动,为教师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和学生如何提高素养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