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组成员聚集一起,在行政楼4楼会议室进行了第二周备课组活动,研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主题活动。
一、活动主题 深化核心素养导向,探索《创新驱动发展》一课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践
二、活动流程
(一) 第一阶段:理论重温与课标研读
1. 核心概念再明确(组长主持):
回顾“教学评一体化”内涵: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学习评价的一致性。评价不仅是最后的测验,更是贯穿教学始终、用于诊断学习、促进学习的工具。
核心素养:共同研读课标,明确本课对应核心素养的侧重点:
政治认同: 认同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增强对国家科技发展的自豪感。
责任意识: 认识到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树立崇尚科学、热爱创造的责任感。
健全人格: 培养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品质。
2. 单元整体分析:
阐述第二课在全书(改革开放主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分析两框题(“创新改变生活”、“创新永无止境”)的内在逻辑:从感受创新(认知)到理解创新(意义)再到投身创新(责任)。
(二) 第二阶段:课时设计与评析
1. 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说课(沈老师):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说出创新对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知识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一项创新如何改变我们”,感受创新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目标)。
认同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激发对创新的兴趣和热爱(素养目标)。
课前小调查“你身边最近5年最大的创新是什么?”(了解学情)。
表现性任务:小组合作制作“创新改变____(如:出行、沟通、学习)”的思维导图或简短海报。 从“内容准确性、合作有效性、创意表现力”三方面进行小组互评。
提问与观察: 课堂上追问“除了技术的创新,还有哪些形式的创新?(如模式创新、理论创新)”观察学生思维深度。
总结性评价: 本节课学习任务单上的开放性问答:“请你为校园生活设计一个‘微创新’方案并说明理由。”
2. 集体研讨与优化:
讨论点:思维导图的任务是否过于简单?如何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更深入地思考创新的本质?评价量规的指标是否合理?
优化建议:可将任务升级为“为社区/校园设计一个创新方案”,更具挑战性和实践性。
3. 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说课(陆老师):
通过案例分析,阐述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与挑战,说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知识目标)。
通过模拟“小小新闻发言人”活动,分析我国为何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能力目标)。
增强科技自信和创新自信,树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学习的人生志向(素养目标)。
开展“新闻发言人”活动。小组代表就“中国芯片产业的挑战与机遇”等话题回答“记者”(同学)提问。使用评价量表从“观点清晰度、论据充分性、回应技巧”等方面评价。
练习:“新时代青少年如何成为创新型人才”。
(三)第三阶段:资源整合与任务分配
资源共享、明确实践任务:
主备人和辅备人根据讨论意见修改教学设计;备课组成员轮流试讲,进行磨课。
确定下周上课教师,并安排组内观课议课,重点观察“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深度。
五、 活动预期成果
1.一份成熟的《创新驱动发展》教学评一体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2.一套完整的配套教学资源包(课件、任务单、评价工具)。
3.备课组成员对“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理念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