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0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时佳黎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是今天的汇报者,我们汇报的课题主题是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本次的汇报内容包含课题基本情况、前期已有的准备以及中期评估前的研究安排。

首先是课题的基本情况,我将通过课题的缘起、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内容的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可能的创新之处以及预期研究成果这六个方面来介绍本课题的基本情况。

关于这个课题的构想,起源与2022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化是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逐渐孕育出了以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社会制度的总和,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生态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而地处苏南的我校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和教育资源,是市劳动教育示范校,这些特色可以成为课程开发的依据。通过图片可以看到,我校周边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如现代农田、采摘园、养殖场等,这些资源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农耕文化的教育意义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本课题中有几个核心的关键概念。首先,农耕文化分为有形(如农具、服装等)和无形的元素(如农事制度、节日习俗等),本课题是指利用农耕文化中的元素和价值观,开发适合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其次,活动课程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课后服务活动是实现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些活动不仅包括知识传授,还包括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和文化体验,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通过本课题研究,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我们要整合学校已有资源,让我们的农耕文化的精髓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我校基本的课程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包括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化课程的实施现状,形成产生此现状的归因分析;通过梳理、整合、创生,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适合“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框架,开发出适合学生的各类活动化课程资源包;通过行动研究和个案分析,形成“农耕文化”导向下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通过观察、访谈、评价形成学生活动化课程体系的评价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

1)“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2)“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理论研究

3)“农耕文化”导向下我校地方特色的体系研究

4)“农耕文化”导向下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研究

5)“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6)“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其中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主要是通过依托对我校特色的农业资源的研究,开发出符合当地特色和我校实情的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研究出该系列课程的开展实施的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可分为四个阶段,在研究设计阶段,针对“农耕文化”和农村初中课后服务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加强理论学习,提出本课题的核心研究问题:如何实施“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

在研究实施阶段,以“农耕文化”和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的教育意义等作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我校特色和学生学情为现实依据,建立“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形成实施与评价策略。

在研究深化阶段,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寻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组内反复交流讨论提出需要改进的措施,调整实施方案后再实践,优化活动化课程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在最后的研究总结阶段,采用分析总结的方法,提炼教学方法和策略,将成果理论化,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不断推广。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进度安排可见下表,包括搜集相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提出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构想,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和开题;确立完整的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教师分工,展开课题研究,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小论文活动;最后统计数据并分析,编辑论文、案例集,推广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报告,提交课题组鉴定、验收。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以及案例研究法,本课题通过前期文献调查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发展动向,为本课题确定方向,再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及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积累资料,为课题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通过资源开发的实践、课堂教学的实施,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和策略,最后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对象进行研究,对“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实施等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建议。

本课题的创新包括

研究视角创新:结合农耕文化的物质、精神、社会和教育等多个维度,提出一个综合的研究框架,将农耕文化研究与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相结合,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

研究对象创新:本课题的聚集主要在苏南农村初中,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建构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创新课程有效性的动态评估机制,结合我校农村初中的“健行文化”办学特色、为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发设置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后服务项目。

研究成果创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活动化课程,对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方式和结果进行设计、研发、实施和评估,使其具备课程的形态和价值。

本课题预期第一阶段取得成果包括课题现状调查报告及资源包,相关研究论文3篇;最终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编写论文集并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本课题前期已开展了相关资料的学习,形成了相关文献综述,建立了网络研究群(课题研究微信群、QQ群),便于成员摘录观点并分享心得,同时也积极尝试开设了“农耕文化”导向下课后服务活动体育课程研究课

本课题中期评估前的研究安排包括

“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现状调查研究:准备调查问卷并展开问卷调查,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问卷调查报告。

“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理论研究:组织课题成员学习与本课题高度相关的文化教育理论、社区为本理论,定期交流,整理学习心得。

“农耕文化”导向下我校地方特色的体系研究:结合地方特色资源中自然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地方体系课程修订。

“农耕文化”导向下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研究:开展各学科适合开展“农耕文化”导向下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并将其统一整合为资源包。

“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设计“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型,建立“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实施策略,并用于指导课程实施。

“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研究“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评价策略,开发“农耕文化”导向下农村初中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的评价量表,利用量表评价课后服务活动课程设计、观察课堂实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初级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中天南路61号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