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奔牛故事 打造犇牛课堂——奔中举办《奔牛有故事》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研讨会
为深入人心地讲好奔牛故事,推动奔牛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升学校品格工程建设,5月19日上午,奔牛初中代表组和奔牛镇“奔牛有故事”项目组共同举办了《奔牛有故事》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研讨会,双方就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研讨会上,奔牛镇项目组成员、镇团委书记须倩怡首先介绍了“奔牛有故事”项目组成员,提出奔牛镇与学校资源融合,互通互用。她表示奔牛故事的讲述、聆听、传承离不开校园这个主要载体。希望本次研讨会能搭建“奔牛故事进校园”的平台,培养出可续讲奔牛故事的学生宣讲员、可传承奔牛故事的学生志愿者。
奔牛镇副镇长苏卉君就课程体系建设的正规性进行必要的补充,提出学校课程建设需要规范化的依据。他表示文化传承课程需要与劳动技术教育相互融合,“奔牛故事进校园”的课程可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奔牛本土文化、提升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以增强文化自信。
在“奔牛有故事”项目组领导讲话后,奔牛初中代表组作对接性交流发言。奔牛初中学生发展处沈小丽副主任作了“养健行志气 育犇牛精神”品格工程的汇报。她从课程背景、课程项目活动、预期打算三方面详细地介绍学校的品格工程,展示了学校科技文化课、劳技活动课、孺子牛志愿者等活动剪影,得到项目组全体成员的一致认可。
恽雪锋副校长对课程细节的开展提出了劳模进校园、有关劳动基地建设的改进,希望通过乡贤张道衡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感恩之心、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高玄博士和沈伟博士也就课程专班化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希望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可打造出实践育人品牌。
陈卫元校长在讲话中指出学校品格工程的建设中,“健行”文化与“犇牛精神”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三牛”精神的本土化。“健行”文化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希望全校青少年学子以立地之行,扬顶天之志,争做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天马行空、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身体力行、自强不息的“老黄牛”;乐善助人、服务奉献的“孺子牛”。
传承奔牛故事,打造犇牛课堂。通过本次研讨会,奔牛初中和“奔牛有故事”项目组都对《奔牛有故事》课程体系建设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思路,达成双赢互通的共识,为精品课程在奔牛初中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