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救亡运动中最杰出的音乐代表作品。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音频和视频,多方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材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思考,加深对九一八事变性质的理解,培养逻辑分析能力。设置论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复杂性,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了解日军对东北的蓄意侵略和肆意践踏行径,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结合历史背景,感受《义勇军进行曲》巨大的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 | 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难点:西安事变为什么要和平解决。 | ||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 |||
板块 | 展开教学的问题串设计 | 学生活动串设计 |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
一、 导 入 新 课:
| 1、打出九一八纪念馆图片,播放背景音乐《松花江上》,渲染课堂气氛。同学们,这首歌中反复提到一个什么样的日子?讲的是什么地方的事?听了这首歌,你觉得歌曲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凄凉、悲惨、哀伤….) 2、好,再给同学们看一幅图片,这是一座巨大的石雕台历。这上面刻着一个什么样的日子?(1931.9.18)为什么要把这个日子刻在石头上?(想让人们记住这一天)那么,历史上的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得胜利? |
1、观察图片 2、对教师所设的教学情景充满了好奇。带着好奇,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3、导入新课。 |
二、 九一八事变 | 1、创设情境得(播放视频:九一八事变) 2、九一八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左右,驻沈阳日本关东军的一个小分队来到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引爆了一个小型炸弹,炸毁了一小段铁路。再拖来三具中国人的尸体,给他们穿上东北军的服装,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袭击日军的证据。南满铁路当时是日本人所有,归日本人管理的铁路,他为什么要炸自己的铁路?(寻找借口)的确,以此为借口,驻沈阳的日军兵分两路,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起了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请同学们注意,日本侵华战争是从哪一天开始的?(九一八事变之后)。换句话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 3、接下来我不禁要问了,九一八事变是一起偶然事故吗?让我们通过一则材料来揭开这个谜底。 4、先让学生读题,思考一下,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材料(日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征服世界前必须做什么?征服中国前又做什么呢?这个政策是什么时候确定的?那九一八事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呢?)通过分析,得出“蓄谋已久”的结论。 5、假设剧中的主人就是蒋介石,遇到“邻居”如此野蛮的对待时,他应该怎样做?(奋起反抗)而事实上他是怎样做的?接下来这份密电将告诉我们答案。 6、从这份密电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这种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 7、让学生读题,思考一下,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哪句话能得出“不抵抗”这个结论啊?(什么叫“力避冲突”?“避”是什么意思?避就是躲开,回避。所以密电的含义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不抵抗,撤退)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那么此时蒋介石将政策的重心放在哪里?(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围剿) 8、之前的那位主人在被邻居打了一顿后,也奉行不抵抗政策,从家中搬了出去。而国民党的不抵抗又导致什么后果呢?点击东三省沦亡形势图(东三省沦陷,相当于日本国土2倍的东三省,在四个多月的时间内拱手送给了日本人。东北3000万同胞沦为亡国奴,倍受欺压凌辱),让我们来看看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什么样的罪行。 9、政府不抵抗,东北人民怎么办呢?抵抗。常言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点击东三省沦亡形势图,(请同学看图,这个时候是全国都在抗日吗?红×所在地就是义勇军抗击日军的地点。从图中可以看到,抗日的战场主要在东北,所以中国进入局部抗战时期。注意: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局部抗战时期的?(九一八事变以后)(请同学们做好笔记) 过渡:一只贪婪的恶狼得到一块肉后,它会不会就此满足?它会怎样做?日军在吞并东北三省后,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各界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这时,一首反映人民心声的歌曲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 1、学生用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书本并巩固课前完成预习学案。
2、观察图片,派代表讲解,其他同学补充。
3、通过讨论学生认识。
4、学生讨论分析两者的联系。
;
|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效果,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2、通过设疑讨论,增强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3、展示学生才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可以印象深刻。
|
德育网络健全/01 德育课程渗透各学科/ 02 历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发布时间:2023-12-1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谢瑜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