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化学家园>>电教课题>>学习培训>>文章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WebQuest教学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0-12-08   点击:   来源:常州初中化学家园   作者:未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WebQuest教学案例分析
    一、引言
    在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种主要的学习理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是昨日黄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已占据了学习理论的主导地位,但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渐渐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理论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其基本要素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
    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是一个以探究为取向的合作*活动,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应用的探究*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因特网是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教学中采用网络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综合和鉴别信息的能力。
    下面分别对两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也是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
    二、设计思路与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一:对“Blog网络日志”的研究
    1.教学目的
    “博客”自2000年开始出现在我国以来,短短几年,其数量就呈几何级、爆炸式增长。除了“中国博客网(www.Blogcn.com)”、“博客网(www.bokee.com)”等专业博客站点之外,一大批传统门户网站也开辟了专门的博客空间,提供免费个人博客服务,像搜狐、网易等。众多的博客站点、博客空间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绝佳平台,成为继E—mail和腾讯QQ之后新一代的交流方式。毫无疑问,博客对教育的影响也是日益增大,海量的教学信息和知识都通过博客呈现并传播。博客俨然成为教育传播的另一种媒体。而据调查,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刚入大学的新生,对博客基本上是一无所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博客并学会利用博客这个工具,是笔者布置这样一个作业的目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小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教育技术学导论》这门课当中,很多部分都在讲教育技术领域内的一些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授的话,教学效果相当有限;而通过实际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WebQuest(网络探究)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方法的特点及优势,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会这种学习与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2.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即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WebQuest,即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应用的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WebQuest探究*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尝试将建构主义与WebQuest探究学习结合起来,采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此项学习活动,时间为四个课时(两周)。
    3.任务
    将此项学习活动交给一个学习小组(每个班都分有几个学习小组),每组约6~7名组员,设一名组长。每个组员都要从某一个角度来研究Blog,如从学生的角度,从教师的角度,从社会公民的角度等,从尽量多的角度来挖掘Blog的意义,并且要建立一个小组的Blog网站。
    从学生角度研究:了解Blog网络日志对学生学习有哪些积极意义,影响程度如何,现状怎样,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让Blog网络日志更深入学生的学习从而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并就此写一份报告。
    从教师角度研究:了解Blog网络日志对教师教学有哪些积极意义,影响程度如何,现状怎样,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让Blog网络日志更深入教学从而产生更积极的效果,了解一些Blog网络日志应用于教学的案例,并就此写一份报告。
    从社会公民角度研究:了解Blog网络日志对社会公民生活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有哪些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并就此写一份报告。
    建立Blog网站: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小组的Blog网站,实现Blog的基本功能。该网站可以是专题形式的,可以是综合形式的。
    学习要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搜集相关的信息,并实现资源共享。最后将各个角度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整理成一份关于Blog存在的意义及影响的报告,并要求制作成电子幻灯片的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又利于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培养。
4.资源
    在资源中提供了博客网、博客中国、中国博客网等网址,其网站内有丰富的关于Blog网络日志及其研究的信息,学生容易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进行相关研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强调资源共享,即如果找到自己不需要但另外同学可能需要的信息,应该提供给其他同学共享,也可以将自己查到的资料拿出来共享。
    5.过程
    在开始研究前,召开小组会议,讨论各自研究的角度和区域,制定各自的时间进度表,规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截止日期,小组长督促小组成员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强调团队精神,加强项目的合作与交流。
    在研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多从互联网、图书馆和其他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探究过程中如果发现了可以帮助队友探究的信息,应该提供出来与队友共享,及时和队友及老师交流进展情况、问题和想法。
    在研究结束后,整理研究资料,将其写成个人研究报告上交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将每个组员的报告进行讨论、修改,进而整合成一篇关于Blog网络日志的研究报告,并制作成演示文稿,由小组成员以答辩的形式在班上所有同学前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所有同学都可以提出疑问,并由小组成员进行讲解。
    6.评价
    对此类项目,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笔者根据以下指标评价项目完成情况:
    参与的情感与态度:合作意识、积极*、责任感等。
    信息收集情况: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情况。
    完成研究任务情况:研究成果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合理*等。
    研究成果的展示:讲演的能力、演示文稿的质量。
    这些指标反映了学生研究此项任务的技能和态度,既有对学生信息技能、表达能力等具体能力方面的评价,又有态度情感,如团队合作意识、工作态度、责任感等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研究成果的评价。目的是希望学生不仅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与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相符。当然,这肯定不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而只是一些评价指标,所以不是非常具体,但是作为此项目,笔者觉得还是能作为其基本的评价标准。
    7.小结
    通过此项目,学生得到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就如评价指标中所能体现的,学生学会了如何从爆炸式的网络中搜寻需要的信息(信息素质);练习了如何利用创造*的思维对某个问题从多方面去分析;学会了怎样与人合作,并通过合作的方式取得成功;学会了怎样写研究报告,并将其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这个项目完成后,班上同学对Blog网络日志及其对我们学习、教学、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些都说明此次网络探究式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案例二:辩论赛——在教育技术领域内。革新媒体技术与革新思想理论哪一个更重要。
    这是笔者讲完《教育技术学导论》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媒体的开发和利用两个内容后,布置给两个小组的一个项目。该项目采取辩论赛的形式,结合网络探究学习来开展。
    1.教学目的
    在学习教材的时候,讲过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及学术思想的发展,紧接着又讲过教育媒体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简史及教育技术的定义,可知教育技术是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媒体技术)和无形的智能化形态的技术(系统技术)的总称,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领域,既然如此,革新媒体技术与革新思想理论,哪一个更重要呢?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媒体技术发展及教育技术学术思想发展的理解,特设计这一个项目,双方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辩论。
    2.大概开展过程
    在班上抽取两个组(每组6~7人),一组为正方,观点是“教育技术领域内,革新媒体技术比革新思想理论更重要”,一组为反方,观点是“教育技术领域内。革新思想理论比革新媒体技术更重要”。任务布置完后,各组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在一个星期内利用各种途径(如网络、图书馆等)搜集支撑所持观点的论据并进行整理。然后各组再选取四名同学作为辩手,参加辩论赛。辩论赛严格采取新加坡模式进行。
    3.意义
    这一项目最大的特点在于,紧密结合所学教材内容,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每参与一次项目都可以在期末成绩中加2~3分)。通过此项目,学生对教育技术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技术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加了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辩论方面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如何参加辩论赛。
    在信息网络化这个大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正在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教育领域学术思想的一缕春风,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新意,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乐趣,给整个教学过程带来更高的效率。笔者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都应该对这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赶上教学思想的发展,以求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尹俊华等.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倪丽君等.WebQuest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探索.中国电化教育,2004,(4).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广东河源517000)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初级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中天南路61号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