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教学管理>>教研组建设 >文章内容
把握初中历史复习重点的几个尺度
发布时间:2010-06-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as

把握初中历史复习重点的几个尺度

江苏省姜堰市第四中学   纪大华

  

从减轻学生负担和实施有效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师们都在研究如何把握教学的重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就如何把握初中历史复习重点的几个尺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的第一个尺度:《课程标准》的规定要求和考纲要求

我们有些教师只顾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也就是只顾讲课,不看《课程标准》和考纲。许多重点内容《课程标准》中己作了准确的表达,但我们还在争论不休。笔者认为,《课程标准》不仅是任课教师、各级考试测试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标准,而且是教材编写的标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研究呢?中考考纲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细化,同时又将某些内容减去了。我们同样必须认真研究考纲,尤其要注意两者对相关知识点表达的异同。
   
七上《课程标准》“统一国家的建立”中,关于秦统一六国是这样表达的:“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2010年泰州中考考纲中的表达有了变化:“秦的统一(时间、意义)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课程标准》中“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在考纲中己经成了要掌握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考纲,对于秦统一六国的意义,我们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认真总结,作了如下的归纳:“第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二,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三,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
   
关于汉朝,《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达的“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而考纲中只要求掌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颁布“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至于如何实行监察制度等,只要作一般了解。
   
重点的第二个尺度:与今天的现实紧密结合
   
我们是历史教师,但必需明确,我们不是为教历史而教历史,是以史为鉴,为今天的现实服务,为未来服务。我们今天在讲历史事件,没有一个不包含有我们今天对史实的重新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讲历史也是讲现实。这一点连河南安阳的农民也知道,没有一个当地农民说挖掘的不是曹操墓,当然相当多的考古发现也证明是曹操墓。为什么?真的是曹操墓,就是一笔丰厚的旅游资源,也是一笔可观的财源,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安阳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国际地位。
   
九下《课程标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写道“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战时共产主义,一是新经济政策,那么重点应放在前者还是后者呢?《课程标准》上没有具体要求。根据重点的尺度是要与今天的政治形势紧密结合的要求,很显然是新经济政策,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因为新经济政策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相当多的共通之处,比如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有经济等,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当然,要掌握新经济政策,必需要了解战时共产主义。然而仅仅是“了解”。有人在复习时大讲当时苏俄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再把苏俄组织中心城市暴动与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比较。这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泰州市2010年的考纲也正是从现实需要出发,把“新经济政策”作为考点,而没有“战时共产主义”。
   
在我们几历史教师之间曾发生了一次有意义的争论。有人从网上找来这样一道选择题考学生:“二战中日本投降的关键因素是”有下列选项:“A中国人民坚持八年抗战;B美国投掷原子弹;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D反法西斯国家通力合作。”他的意图是要学生选“D”,网上也是这样选的。但是有的教师认为:应选A;另有教师认为:这条题目误导学生,根本不应出。笔者认为:中国人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坚力量,中国战场拖做了日本半数以上的兵力,使它不能脱身。这一点己有世界公论,罗斯福总统也说过,如果不是中国人民的抗战,日本帝国主义把力量抽出来,就会与德国法西斯汇合,后果不堪设想。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付出了几千万人的重大牺牲。“侵华八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130余万,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各个战区伤亡人数之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第38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无论从历史事实出发,还是从今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出发,“中国人民进行八年抗战”都是“二战中日本投降的关键因素”。所以“选A”是有道理的。选D,也许在理论上讲得通,但是绝对不符合今天的政治形势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教学的基本思想要求。
    初中历史
教材中有关中华文明史的内容,炎帝黄帝、分封制、儒家、中央集权制、四大发明、医学成就等;有关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对外关系、改革、近代史上列强侵华史实、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的抗争、领土完整、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成就、改革开放的格局等;世界史上,美国的历史发展、三次科技革命、全球化等等都是重点。因为所有这些与中国的现实联系得太密切了。

重点的第三个尺度:课本中的明确标示

属于要求重点掌握的知识,课本中一般都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进行阐述,既讲背景,又讲过程,更讲影响;不但有专门的大字介绍,而且有小字作特别说明。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课本中都有专门的篇幅加入阐述,有的多达几百字。为什么会设置如此多的篇幅呢?第一,一个国家通过革命所取得的成果都要通过法律形式加以保卫和巩固;第二,近代社会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由人治走向法治;第三,这些法律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不是重点是什么呢?
   
在“拿破仑的文韬武略”一课中,课本引用了拿破仑自己的一段话:“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显然《法典》是重点知识。《法典》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保卫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成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在“罗斯福新政”一课中,课本也作了明确标示:“《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不仅用整整一节文字加以阐述,后来又加了一整节小字进行说明。这都表示,这部分内容是课本中的重点。在2009年泰州市的中考中,就有一道题要求学生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有的学生只写“调整工业”,而没有写出“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扣分。

重点的第四个尺度:在比较中鉴别重点

重点从哪里来的,是从比较中来的。中国的历史书籍浩如烟海,学历史专业的穷尽一生也读不完。为什么《课程标准》就只把有限的内容编到课本中去呢,就是从比较中得出的结论。中考的考纲又将《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比较,第二次选出重点。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也就没有重点。
   
现在所研究的是就同一个考点而言,在包括好多内容的情况下,又如何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呢?仍然只有遵循从比较中鉴别出重点的原则。比如考纲中将“闭关锁国”作为要掌握的知识点,就闭关锁国的“原因”、“表现”和“影响”三者而言,谁又是重点呢?笔者认为“原因”不及“表现”重要,而“表现”又不及“影响”重要。对初中生大讲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很容易造成误导: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理由还挺充足的,不能怪当时实行这个政策。变成为这一错误的政策找理由。我们历史教师是在进行历史教学吗?“原因”可以讲,只能是了解而己,不要求掌握。在“表现”上没有什么文章可做,无非是乾隆皇帝的清朝“物产丰盈”那段话和只开放广州一个港口通商的史实。但分析闭关锁国的影响,就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可以挖掘。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是对学生的一次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侵略起过一定自卫作用。但它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又未能适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而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史出现的种种屈辱事件都与这一政策有关。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分析好了,又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政策,教育学生自觉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去建功立业。闭关锁国的影响,应是重点无疑。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上述类似的问题,只有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再想一下今天的现实生活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认真地进行比较,应不难判别,重点自然就出来了。

重点的第五个尺度:可比性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或不同点

历史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辨识,在众多的历史事件中哪些属于可比性事件,哪些不是。比如关于改革这个问题,中外历史就有好多:中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改革开放;外国的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等;上述又分改变社会制度的改革和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改革。这些都有可比性。又如制度创新,就中国而言就有分封制、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废除丞相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同样具有可比性。对于这些可比性历史事件,如果能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那么这些规律无疑是重点。
下面举几个可比性的历史事件中的共性的例子:

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中的“焚书坑儒”,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两者对儒家持相反的态度?两者的共性都是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
   
俄日改革的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也都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对外侵略扩张)。
   
美国经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前者解决英国殖民统治问题,后者解决奴隶制问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障碍,为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我国十一届三中会全以后的改革都是在不改变现行制度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下面举几个可比性历史事件的不同点的例子:
   
台湾与祖国的两次分离和回归:第一次,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第二次,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我国领土台湾。分离的性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分离的性质:中国的内政问题。
   
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世界历史对近代化的探索是:思想——制度——器物。史实: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也分三个阶段:一学习西方的技术,洋务运动;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学习西方的思想,新文化运动。其顺序与西方国家是相反的:器物——制度——思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初级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中天南路61号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