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编制人:汤华平 班级 姓名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隋朝结束近四百年分裂割据局面的历史基础:
(1)民族融合,形成了统一的社会基础;
(2)强势阶层的出现——关陇集团,形成了统一的领导基础。
4、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1)为了沟通都城与富庶经济地区的联系,便于从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转运漕粮;
(2)加强东北边防的需要。
5、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6、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7、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京杭大运河通航后发挥的作用:
(1)紧密连接中原和江、淮及河北地区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2)沟通河、海、江、淮及钱塘江五大水系,促进运河地区经济发展;
(3)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政治控制与管理。
(4)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9、对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略
10、618年,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11、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2、“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3)注重重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13、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三省六部制;
(2)经济上,改革赋税制度,轻徭薄赋;
(3)法律上,修订律令,编撰《唐律疏议》;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4、唐太宗执政期间的其他功绩:
(1)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2)派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派玄奘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教精义;
(4)沿袭并完善了科举制等。
15、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16、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7、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
(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
(2)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以此提高政治地位;
(3)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
(4)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8、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19、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1)农业生产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2)手工业: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如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3)人口:由唐初的不足三百万户增至唐玄宗时一千多万户;
(4)疆域:最盛时,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20、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22、实行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1)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在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2)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3)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4)推动了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23、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4、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25、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6、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27、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8、(1)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待会本国。
(2)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后来他定居在日本奈良;鉴真死后安葬日本,至今在唐招提寺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29、(1)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2)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还写成《大唐西域记》。
30、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和都城建设产生了深渊影响。
31、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成都、洛阳市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2、唐朝杰出的炼丹家和医学家孙思邈著的《丹经》,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飞火”。
33、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在洨河上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34、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
(1)李白的诗雄奇飘逸,以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主。人们称他为“诗仙”。
(2)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能够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人们称他为“诗史”。
(3)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白居易:“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35、“观者如山”的乐舞:唐太宗《秦王破阵乐》、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36、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37、960——1368年,中国先后经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和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阶段。
38、10世纪初(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后契丹改国号为辽。
39、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40、11世纪前期(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4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42、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43、1125年,金灭辽(辽天诈帝被俘),辽朝灭亡(916——1125)。
44、1127年,“靖康之变”,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等人,北宋灭亡(960——1127)。
45、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46、1004年,在宰相寇准的坚决请求下,宋真宗抵达澶州,宋军重挫辽军。1005年,宋辽结成“澶渊之盟”。和议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军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47、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西夏和北宋的边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48、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49、辽和西夏统治者采取的治理措施:
(1)奖励垦荒;
(2)迁移了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
(3)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4)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以至北迁的汉人生出“忘南顾之心”;
(5)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造了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并用汉文铸造钱币。
50、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1)改革的根本原因: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管理。
(2)改革的主要内容:①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将女真人大规模南迁至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③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改革旧俗等。
51、1140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52、(1)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2)岳飞等的抗金斗争的作用: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53、对岳飞将军的评价:
岳飞坚持抗金,组织岳家军,收复失地,在郾城大败金兀术主力,受到后世人民的爱戴和尊重;岳飞抗金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54、我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的原因:
(1)南方社会的相对安定;
(2)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3)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等。
55、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56、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侨胞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57、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58、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
农业 |
手工业 |
商业 |
海外贸易 |
原因 |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农田水利方面的进步; 耕作技术的提高 |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政府的鼓励政策 |
表现 |
水稻种植普遍推广,逐渐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
铜、铁等金属的质量和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煤的开采量居世界一; 瓷器畅销世界 |
城镇的出现;城市的繁荣;纸币的出现 |
“蕃客”“蕃坊”“蕃市”“蕃学”的出现;市舶司的出现;外贸范围广 |
中心 |
苏湖地区 |
五大名窑、景德镇等 |
汴京 |
杭州、泉州、广州 |
59、宋代社会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室和官僚。士农工商阶层是社会的主体。
士:指出身贫寒或出身中小地主家庭,是有知识、有文化而未取得官职的人,他们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就是名正言顺的官僚阶层了,社会地位比较高,是国家官僚阶层的后备军。
农民:指种地为生的农户,有自耕农、半自耕农和无地农民(佃户)之分。
工:指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他们大都集中在城市、集镇,人身相对自由。
商:指经商之人,有坐商和行商之分。他们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身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60、宋朝的乡村生活:
(1)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乡村;
(2)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农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3)农民的文化生活主要通过一些传统的民间节日的风俗表现出来。每一年最受百姓重视的是:元旦、寒食、冬至三大节日。
61、宋代的城市风貌:
(1)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2)宋朝政府将居住在成真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坊郭户;
(3)市民之中有官僚、商人、雇工以及下层知识分子等职业和等级之分;
(4)瓦舍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