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练习讲评课教学效益的策略
评析练习、评析试卷,是文化学科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在复习教学阶段,课课练习、单元练习、综合练习、专题训练等,成为复习教学的重要手段,练习评析、试卷评析,也就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讲授高质量的历史讲评课,不但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学生应试技能与素质的重要方法。因此,讲评课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其他课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只测试不讲评或把讲评课上成“对答案课”或“思想教育课”等现象。下面试结合我的实践和思考,探讨如何上好历史讲评课。
一、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练习测试结果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获取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信息,是上好讲评课的必要前提。
(1)分析命题意图。命题意图是命题考查的目标指向,就试卷而言,主要是指考查学生掌握大纲和教材提供的知识信息和理论要求的程度,也就是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能力水平。分析命题意图,也就是分析试题(试卷)考查了哪些历史事实和学科能力。例如:法国1848年革命的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朽,激起了人民的强烈愤怒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此题考查考生对19世纪上半期法国“七月革命”、工业革命、二月革命等历史事实的认识程度,也考查考生对法国二月革命的理论认识的能力水平,同时包含了对比较鉴别、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而核心则是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论认识水平。
(2)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一般来讲,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往往是难于一眼看穿的,只有通过确凿的数据分析,才能准确揭示出学生暴露的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可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分别进行。选择题的统计内容分为学生答案的选项分布、难度、区分度,使学生失分严重的题目和错选集中项都一目了然,便于进行重点分析。材料解析题要按《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进行统计,即分为“阅读理解”、“获取有效信息”、“充分说明论证”三个层次,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材料解析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材料解析题上的不平衡性,以确立讲评的重点题目和解题方法。问答题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型,知识和能力的覆盖面较大,是量化分析的难点。进行分析统计时,首先应确认题目的“类型”,即该题在“小切口、大跨度”、“小题大做”、“宏观概括”、“多元复合”中的归属,以了解学生对题目类型的熟悉和把握程度。
(3)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项工作也要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的程序,先就具体题目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确定的标准得分率为标准,低于标准的题目为分析重点);然后归纳、综合各题型中的问题,找出学生在该题型中出错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必须分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如考试心理经验、考试组织形式等,力求分析结果科学准确。这样,教师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有的放矢了。
二、课堂教学。第一、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意义。练习评析课,同样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练习或测试的量化分析(命题意图、结果分析、错因分析)研究确定体现知识、能力、情感协调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在知识方面,有哪些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哪些可以适当补充拓展。在能力方面,必须着力帮助学生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可以在练习、试题的分析中引领学生感悟和归纳出哪些思想方法。在情感方面,必须指点学生矫正哪些不良学习行为,可以在哪些问题的分析上更好地联系现实生活,体现知识的价值,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兴趣和情意。
第二、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在设定教学目标后,必须认真研究确定练习评析的教学内容。(1)确定评析的重点。一份练习,一份试卷,没有必要从头到尾,逐题分析,必须抓住学生普通性的错误、典型性的缺陷作为课堂评析研讨的重点。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实实在在解决几个问题。那种面面俱到、就题论题的方式,往往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难以给学生深的影响,新的启迪。一般说来,讲评内容的重点应依据如下几点:①量化分析结果的得分率低于达成度的对应知识点;②在新授课、复习课中已多次接触、多次强调、以前曾经矫正,但仍未达到达成度标准的难点;③平时教学中忽视,检测量化发现达成度极低的“教学盲区”;④与下一步继续学习相关的重点知识和主要技能;⑤与考试要求不相适应的非智力因素。
(2)选择分析的知识和方法。根据学生练习或测试情况,结合重点评析的题目,确定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的概念、规则等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确定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技能。确定需要指点学生注意的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以学生的练习、学生练习的错误为契机,针对学生问题思考、问题表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领悟思想、提炼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3)设计再思考、再训练的问题情境。练习评析,不能只是简单地校对答案,指点问题,提示方法,对重点知识、重点方法,对学生容易发生的思维错误,必须提供新的相关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再思考、再实践,对练习、试题评析中分析的知识和方法及时巩固消化。再思考、再训练的问题情境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①针对性。练的目的在于矫正补偿,因此,题目的设计应针对矫正目标。这就要求题目的设计要有利于检查学生的矫正效果,有利于巩固和提高矫正质量。②典型性。要根据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设计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训练。这类题目的设计要宁精勿滥,保证质量,真正起到矫正一道题会解一类题的作用。③科学性。对于本身缺乏科学性的测试题目,要考虑在其考查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成具有科学性的题目进行训练;同时也设计一些非科学性的题目,让学生指出题目自身存在的问题,达到以误正误的目的。④灵活性。以设计与评点题目情境不同、思路相同的问题,也可以设计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问题,以引领学生举一反三,拓宽思路,在比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对方法的应用。
第三、积极创新教学方式。练习评析课,同样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在自我总结、相互交流、质疑提问、深入思考的活动中认识错误,领悟方法。同样必须充满生机和活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着眼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可以采用先质疑提问、后讨论评点的提问讨论式教学模式。作业练习或试卷批阅后,在课前发还给学生,由学生先进行总结分析,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方法上的错误,以及学习行为上的问题。(1)呈现案例。在课堂上,先由学生就所做习题或试题质疑提问,先让学生说出出现错误时的心理,以暴露隐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错因;让学生介绍自己正确思维的方法或解题技巧。经过教师引导下的讨论交流,学生相互借鉴,师生总结归纳出学习方法及解题技巧上的本质错误。(2)总结规律,教给方法。在重点题目或题目重点方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归纳该题型所暴露的共性问题的共性原因,确认解决共性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如问答题中答非所问现象较严重,或许是审题有误所致,那就需要在审题技巧上加以引导与启发,使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3)最后,针对重点难点,呈现新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再实践、再训练。
学生自我分析,质疑提问——指向重点问题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提示方法——呈现新题目,进行再训练。这一教学程式,不是凭教师主观判断,而是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练习评析的针对性。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领学生在自我反思、自主探究中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不是就题讲题,而是引领学生从具体习题的分析中归纳出一般方法与技能。
三、重视课后总结反思。人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对过程与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正是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反思性学习,善于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和方法,对各项学习活动及时总结分析。在练习、试卷评析后,还必须指导学生再总结。可以在课堂上练习评析后,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总结,也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认真总结。主要是对全部练习或整张试卷再浏览一遍,对点评、讨论的习题再梳理一下,对所作的记录认真整理一下,这不仅能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能从中再悟出一些道理,再发现一些问题。对一些重要的练习或试卷,可以指导学生就在练习本或试卷上写几点体会,写几句感受,这既便于以后复习时引起重视,也是指导学生总结经验,提炼思想的一个有效方法。对教师来讲,讲评课向课前课后两个方向延伸是十分重要的。课后延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认真进行课后反思,写好教学札记。通过反思,依据实际教学效果,把已成功解决的问题及其成功的方法经验记录下来,把矫正教学的难点、遗留点及其一些教训也记录下来,写出总结。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整个教学流程的监控和合理调整教学布局。②继续进行目标跟踪。一次讲评课后,总会存在个别学生仍不达标的现象,教师要有意识注意这部分学生,将其纳入重点教学管理监控范围,不断检查。③建立错题和错因分析档案,不断对档案内容进行比较对照,看学生是否存在“旧病复发”现象,再采取相应的措施。
实施上述策略,提高练习评析课教学效益,就必须在课前认真备课,深入研究学生的练习或试卷,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研究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和评析内容,要精心设计引领学生自我反思、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要准备一些跟进训练的问题情境,以及举一反三、拓展延伸的材料信息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