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上的讨论热烈起来
奔牛初级中学 费志良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主动。课堂教学中有个重要环节——讨论。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主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而达到交往、互动的有效途径则是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培养人文精神,而对口头表达能力,甄别是非能力的培养,则更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可是有不少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讨论往往开展不起来,不是一言不发,就是一两个人发言后,后继无人,造成一定的窘境,在推进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也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讨论的导火索——具有争辨性的思考题
不是所有的思考题都具有争辩性,都能激起学生间的讨论,教师设计的思考题若忽略了争辩属性,学生也就陷入了沉思默想之中,倘若设计的题目给学生留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以激发,就能收到预期的争辩讨论的结果,我在上代数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某种商品,商店里有如下几种方案:先提价10%,再降价10%;先降价10%,再提价10%;先提价20%,再降价20%。问用这三种方案调价的结果是否一样?最后是不是都恢复了原价?在要求学生直接回答时,争辩声此起彼伏,一部分人认为价格变了,一部分人认为价格不变,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辩中大家获得情感体验,也获得了探究知识的途径。
让讨论热烈起来的关键是设计好具有争辩性的思考题,借此挑起“事端”,点燃引发讨论的导火索。
二、讨论热烈的催化剂——适当的教师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适当的课堂评价就像一贴催化剂,会使讨论渐趋热烈。
对于课堂上对学生讨论的评价,有的教师认为可以滞后一点,即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一吐为快。其实,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评价的时机要掌握得当,既不可太放纵,又要保护学生的发言积极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匡迪讲过一件事,他在美国讲学时,有个学生打瞌睡,他在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这个学生回答得风马牛不相及,他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说:“你的发言对我很有启发,但如果让我来回答可能不是这个答案”,他说,美国的教授都是这么做的,他也是去了美国后,才学这么做的。如果这个学生坐在中国的教室作为这样的回答,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坐到教室就是学习知识的,什么都懂就不叫学生了,没有不出错的学生,善待答错的学生,是教师课堂艺术,更是教师的美德。我们不妨做个对比试验。同样一个回答与答案大相径庭的学生,一种是冷脸相对,批评讥讽,势必是当头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不仅他缺乏继续发言的勇气,连其他学生亦会噤若寒蝉。如果教者循循善诱,这样评价“某某同学的发言角度独特,自成一家之言,我们有能否另辟蹊径换个角度思考呢?”回答错了,代表的是他个人的观点,对其他学生不会产生误导。即使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教者从“某某同学大胆举手,勇气可嘉”、“某某同学虽没说到点子,但生硬洪亮”等方面入手,捕捉闪光点,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和保护,其效果不言而喻的。
课堂评价,不仅仅针对一个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在乎其他学生的反映,注重对学生鼓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发言更热烈,讨论更有效果。
三、讨论热烈的保证——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在讨论中至关重要,以往的讨论仅限于同桌的两个之中,两人之间毕竟看问题的角度、视野、层次等都有限,这也是制约热烈讨论的瓶颈,比较容易操作的是四人一个小组之间的讨论,现在也流行六人一小组围坐成马蹄形的,大家面对面,更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中最好也要有一定的分工,得出结论后由谁发言,由谁验算等等,具体讨论时,分工不分家,既各司其职,又人人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热量,充分体现每一个人的才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