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你准备好了吗?
江苏常州奔牛初级中学 刘三萍
随着中考的结束,再过两个月的暑假,新的学期又到来了,这意味着将有新的一批教师将要走进新课程。一如一年前的我。想我从对新课程一点不了解,到走进新课程,去摸索它、了解它、到把七年级的教材教完。其间有很多的感受和体会,非常深刻。结合自己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走进新课程的老师是要有所准备的。
首先,要做好迎接新课程的思想准备。
对于新课程,我们要尽早地了解它的理念,揣摩它的思想,然后,改变观念,准备接受挑战,而不能以为不教新课程,就不必要去了解,就像我们去年在教初三时,接触了几个新教材上的题目,以为稀奇古怪就是新课程的特点,而且离我们很远,从没想到要系统、全面地了解新课程,等到拿到新教材,接受培训时才发现新课程一下子就突然呈现在面前了,都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尤其是翻开课本,看到书上寥寥无几的文字,和一些旧教材上从未有过的内容时心里是又慌又乱,一点自信都没有。所以即使现在教初三,还是初二的老师,早点翻翻七年级的教材,看看新课程的标准,阅读有关新课程的文章,随时作好迎接新课程挑战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蜕变”的准备。
由于新课程赋予教师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这种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的改变,对教师来说,无疑相当于是一次“蜕变”,其艰难性是不言喻的。而且很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去年我们教新教材时也痛苦过、困惑过、迷惘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程这么大的空间自由度,我们行不行?
二、新课程实施有它的灵活性和生成性。我们能不能驾驭?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究竟如何变?
四、新课程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到底怎么去理解?
其实,这些问题经实践操作后还是可以解决的。
(1)第一个方面来说,我们之所以缺乏走进新课程的自信,乃至“怕”学生。是因为多少年来,传统教育告诉我们,“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个“给”字和“传道授业”的“传”、“授”一起给了老师们深深的印象,再加上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要求,所以我们认为,教师一定要比学生懂得多,知识面要比学生广。其实,新课程并不要求教师们个个都成为通才,全才,无所不能。我们完全可以从容地、自信地走向课程,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当然在教学前,有几样工作还是一定要做好的,不能马虎。
例如1、不要求成为通才,不等于什么都不知道,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简单的课件制作(如制作幻灯片)上网查阅资料总是要学会的。
2、不是要求什么都备齐不等于什么都不要备,新课程的教学中,备课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这么大的空间自由度,也不是叫我们天马行空,任意遨翔。如果我们在备课时重点,难点都把握不准,随意加深了、讲浅了,都不好。因为新课程促进学生知识发展的进程是螺旋式的,我们不能人为地使发展的速度加速和减速。所以我们要理清整个进程,好好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重点、难点、的把握。在课上需要用到的教具或辅助材料,要去制作。收集,不能怕麻烦。曾经记得,在上七年级上册的“截一个几何体”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真切一些,我们初一各课组的老师动了很多脑筋,有的拿来了萝卜,有的用教具中的橡皮泥,还有插花用的方块花泥。使用下来,效果还都不错。
(2)至于第二个方面,受传统影响教学的影响,多少年老师的教学环节总是踏实地执行课程方案,让教学在自己预设,安排好的轨道上进行,把主要精力放在单方面“教”上。突然间,灵活起来,可能会有很多老师一下子不能适应,觉得自己无法驾驭无法控制。
其实,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设计者和创造者,除了超前设计课程,摆脱按部就班的模式,还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生成做好预测的应对办法和不可预测的应对办法。更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抓住思维灵感的火花。利用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创设情景或展开教学。 想信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更要相信自己的创造力,要让自己的教学活起来,富有生机。不过活并不等于课堂失去控制,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但不等于教师一点也不参与,在一边充当看客。学习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主要参与意识产生,自主学习的劳动,积极探索与发现这三个基本过程 ,所以1我们老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过程,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2根据精心设计的学习目标,内容,引导学生去探索。指挥棒还是 要握住在手里的。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学习因此在探索,发现中逐渐深入。
(3)就第三个方面而言,新课程说到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但不是学习方式的全部,而我们曾经偏面地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一定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去探究,去讨论,而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却只关注了形式,忽视了效果,又缺乏教师的指导,整个课堂就显得乱哄哄的。整个合作处于无序状态,学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我曾听过一堂课“转盘游戏”,整堂课很热闹,学生也很开心。很多学生在摆弄自己的学具,而没有关注老师在说什么 。后来有老师下课了问学生,“这堂课你们学到什么?”学生抓了抓头说:“玩转盘”。有些学习内容是需要交流 、探究,而且还要给足时间,但有些内容个体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主动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新课程课本上有句话不能忽视,就是“先想一想,猜一猜,再议一议。”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课程,让小组内的同学先读后思考。再交流自己的见解,有针对性展开讨论。然后小组内总结收获,不能让合作交流流于行式。还有学生学习新课程时到底要不要预习,有老师认为,数学课不能预习,预习了,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了。其实,学生早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是有好处的。否则学生对内容很生疏,不仅增加了教学的困难,而且合作交流地时也难开展,到最后又变成教师在竭尽所能夸夸其谈了。更何况有些内容,学生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如“展开与折叠”、“转盘游戏”等学生就要准备学具。如“生活中的数据”“一百万有多大”,就要求学生事先去收集资料,整理数据。至于课后的复习就应理解为学生学习的心得体会的总结,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新教材中不是有课题研究吗?如制作无盖长方体,制作人口图,这种作为课堂的延伸的学习,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很多能力无形的提高。
(4)关于第四个方面,新课程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都碰到了这样两个矛盾的关系。
1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与教学任务完成的矛盾
当我们在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时,我们充分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但我们发现,这样的话教学任务完不成了,而且一些好的同学思维又得不到发展。
而当我们在关注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让他们去操作,去总结,去归纳,并运用掌握的技能去解决问题时,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又无所适从。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仍要注意处理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系。新课程在技能方面可能要求多了些,但不是叫我们不要基础知识,有时要记住一堂课的成功,不是以教学任务完成与否来评价的。
2、现行的考试制度与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的矛盾
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很多,如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成长记录袋、充分鼓励课后访谈、分析小论文等,都足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但可能由于是处于新课程实验初期,人们习惯关注的还总是考试的结果。这样,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份的学生,上课能上好,考试却老考不好,时间一长,信心都没了。他觉得新课程他学不好。到后来,连教师的信心都没了,觉得自己不会教学生了。在这个时候,我觉得 一定要稍安勿躁。常州市教育局的丁局长说得好,这是新课程的试行阶段,各方面还没到位,评价体系慢慢会跟上来,关健是我们教师的观念要更新了,眼光要宽,看学生要从各个角度去看,而且新课程也是允许在某个方面存在差异的。因为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老师们要想的是如何缩小差异。关于如何缩小差异这一点,我们学校的老师就努力去做了。我们在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同时,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的同学进行反复强化训练,并积极开展活动,如在讲到乘法公式时,我们出了50道非常简单的题目,看谁做得又快又对,并发奖品。在讲到镶边和剪纸、图案设计等内容时,我们开展作品展览,这样同学们兴趣来了,基础巩固了,差距也就小了。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能还有很多细节问题要处理,或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所以新课程是挑战,但我们完全不必害怕,溧阳教研室雷鸣生老师说:“实施新课程,就好像是戴着脚镣在跳舞”。意思是说,实施新课程虽然艰难,但却是一种美,我们无法抗拒,的确,实施新课程后你就会发现,它会激起我们生命中的生命力和激情,激起我们心中创造的欲望,让我们再一次成长起来,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改变观念,调整心态,做好准备,携手走进新课程。
内容摘要:
走进新课程的教师是要有所准备的。
首先,要做好迎接新课程的思想准备。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蜕变”的准备。在“蜕变”时有很多困惑
(一)新课程这么大的空间自由度,我们教师行不行?
(二)新课程实施有它的灵活性和生成性,我们能不能驾驭?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究竟如何变?
(四)新课程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到底怎样去理解?
经过实践,这些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能还有很多细节问题要处理,或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所以新课程是挑战,但我们完全不必害怕。让所有的老师改变观念,调整心态,做好准备,携手走进新课程。
【作者简介】
姓名:刘三萍
性别:女
年龄:30
出生年月:1974.9
学历:本科
籍贯:江苏常州
业绩: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教育第一线工作,2001年参加了武进区新课程改革课题组,所撰写的论文在01年、02年、03年的武进区数学教学年会论文评比中均获一等奖,2003年所撰写的论文获江苏省课程改革评比三等奖,教学情景设计获江苏省课程改革评比二等奖,一篇教学案例被收入《江苏省优秀案例集粹》,03年获武进区课改先进个人称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