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初级中学 赵军 213131
案由: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通常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强调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前提。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试做初步的探讨。
案例:
在《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课上,学生们的思维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致志地听课,投影仪上正显示美国版图,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的领土。讲到美国领土扩张的时候,我马上又显示出美国国旗的图片,很快和学生们在国旗含义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性意见:十三条红白相间的条形代表最早独立的十三个州,每一颗星代表一个州,白色象征廉洁公正,红色象征勇敢无畏,蓝色象征警惕、坚韧和正义……这个时候,平时不怎么喜欢说话的学生张某突然发问:
“老师,有个问题我想不明白,在中国地图上,省份大小不一,边界曲曲折折,而在美国地图上,各个州基本上都是比较规则的形状,大小也差不多,而且线条都特别直,这是为什么呢?”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讲台下面却立时沸腾起来。
在这有序的教学中,我正得意于师生的配合默契,突然被他这么一问,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导致现在无法给这位学生一个圆满的答案,是维护老师的威严,将问题先放下来课后回答,还是放下架子,集中学生智慧一起来解决?看了看台下兴奋的学生,我想到了这几点:第一,问题与课文有关,属于课外知识,有拓展的成分,学生的热情已高涨,不能扫了他们的兴。第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研究的过程,有助于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养成,不能在课后直接把答案给他。第三,如果通过讨论仍然没有获得圆满的答案,课后依然可以继续讨论,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民主性,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第四,面前的学生的知识面一般都不宽,讨论能否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我心里是没有底的。第五,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用到历史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难啊!怎么办呢?
经过半分钟左右的思想斗争后,我无奈而谨慎并很期待的选择了后者。
师:张某同学的问题非常好,不知道还有没有同学否注意到这一点,现在我们大家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答案。
(学生讨论了三分钟,我也有了思考和调整的时间。)
生A:我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师:那今天正是一个好机会,咱们一起试试
生B:美国的领土曾是殖民地,可能和这个有关。
生C:美国是通过战争、购买、吞并、侵略等手段,从英、法、俄、西班牙、墨西哥获得的大量土地,可能是每获取一块就设置几个大小相等的州。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有道理,不过我建议咱们先想想我们中国的省界为什么这么曲折,再来思考美国的问题。
生D:我们几个同学刚才讨论了一下,认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古代诸侯、军阀征战不休,主要是为了兼并土地,历史问题十分复杂,省界也就不会简单了。
生E:我们几个认为美国就是因为历史短,是个年轻的国家,没有那么多历史问题,所以就干脆对版图来了个50等分。
师:那也该有个标准呀。
生F:用河流、山脉来划分不是很简单吗?
生G:我认为不是,因为河流、山脉并不是那么直的,要说最直的那就只有用尺量了。
生H:我觉得利用经纬网确定更精确,这些边界说不定就是这样划定的。
学生不约而同的表示赞同:对对对,经纬网,经纬网,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终于松了口气,觉得是时候收场了。)
师:看来大家是赞同H的观点了。我也倾向于这种看法。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很有想象力,知识也很丰富,集体的智慧真是无穷啊!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划分界线的时候,山脉、河流、历史和政治因素乃至个人原因等都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涉及到历史地理、地缘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现在,我们已经对张某同学的问题有了初步的结论,我们下课后还可以继续去查资料补充答案。下面继续上新课。
认识与反思:
不需要掩饰,从这个问题的提出到讨论结束,我一直都是悬着心的,既担心问题得不到解决还耽误新课,更害怕学生将问题扔回来,却因无法圆满回答而影响我在学生中的形象;而在讨论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高,一改以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习惯,积极地思考、发言,这些,令我感想颇多。
1、教师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问题产生于质疑。学生敢于质疑,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和畏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见解不再受到约束,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2、教师要开展对学生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容易受过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对问题的态度影响,在接受历史信息时,容易盲目地运用特定经验、习惯方法去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从而造成思维懒惰,削弱问题意识,甚至提不出任何新的疑问。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地分析问题,改变设问,变更结论,拓宽思路。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经验背景和思维方式。他们针对课堂内容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的经验或课本中的逻辑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对于学生两种不同角度的回答,我都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知道,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是一个,甚至是多个,重要的是言之有理。
3、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型问题”
心理学家把问题大致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三类。呈现型问题是较为低级的问题,问题的答案是已知的,只要“按图索骥”就能找到标准答案。发现型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问题,不是由教科书给定的。这些问题从认识角度看,不一定有新的见解,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一种探索,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发现的。学生的质疑和探索并非每一次都有新发现。在发现型问题中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够产生独特的创见,这种少有的创见有人把它称之为“智力探险”,“智力探险”激发学生对问题保持好奇心,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创造型问题是人们从来没有提出过的,是全新的,这样的问题具有科学创新价值。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受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的限制,较难提出创造型的问题。
以上三种类型的问题是不同的,不等价的,而我们所讲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让学生学会提出发现型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探讨,积极思维。
4、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我们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师生共同获取信息,共享信息资源,教师不是全能者,学生能够难倒老师已是常事。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多看、多读、多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本人缺乏“问题意识”,不下功夫探究教材,不懂得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契机,逐步使课堂教学从重结论的传授型向重过程的学习型转变。让学生生活在思考、质疑的世界里,在其中享受着通过自己努力思考而寻得问题答案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文获2009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二等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