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课题申请·评审书
课 题 类 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科 分 类 化 学______________
课 题 名 称: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外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课 题 负 责 人 魏 军 、 谢 青
负责人所在单位 奔牛初级中学
填 表 日 期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
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外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 |||||||||||||||||||||||
关键词 |
信息技术、化学、辅助教学 | |||||||||||||||||||||||
负责人姓名 |
魏军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出生日期 |
| |||||||||||||||||
行政职务 |
备课组长 |
专业职务 |
中一 |
研究专长 |
多媒体教学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学士学位 |
信息技术 | ||||||||||||||||||||
工作单位 |
奔牛初级中学 |
电子信箱 |
bailu516 @{域名已经过期} | |||||||||||||||||||||
通讯地址 |
奔牛初级中学化学组 |
邮政编码 |
213131 | |||||||||||||||||||||
联系电话 |
(区号) 051983211211 (单位) (家庭)1391XXX905 (手机) | |||||||||||||||||||||||
主 要 参 加 者 |
姓 名 |
出生年月 |
专业职务 |
研究专长 |
学历 |
学位 |
工 作 单 位 | |||||||||||||||||
谢 青 |
1975年10 |
中一 |
化学教学 |
本科 |
|
奔牛初级中学 | ||||||||||||||||||
吴 燕 |
1972年6 |
中一 |
化学教学 |
本科 |
|
奔牛初级中学 | ||||||||||||||||||
周建平 |
1971年7 |
中一 |
化学教学 |
本科 |
|
奔牛初级中学 | ||||||||||||||||||
丁博强 |
1977年2 |
中二 |
化学教学 |
本科 |
|
奔牛初级中学 | ||||||||||||||||||
蒋黎明 |
1979年9 |
中二 |
数学教学 |
本科 |
|
奔牛初级中学 | ||||||||||||||||||
陈志伟 |
1973年2 |
中一 |
化学教学 |
本科 |
|
奔牛初级中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预期最终成果 |
1 |
论文 |
2 |
网站 |
预计完成时间 |
| ||||||||||||||||||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
著作者 |
成果形式 |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
发表出版时间 |
《化学探究活动案例》 |
魏军 |
论文 |
《中学化学》 |
2004 |
《Asid》 |
魏军 |
论文 |
《化学教与学》 |
2003 |
《changes and properties of substances》 |
魏军 |
论文 |
《化学教与学》 |
2004 |
武进区中学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一等奖 |
魏军 |
课件 |
武进区 |
2002.9 |
首批中学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教学实验教学设计方案评比一等奖 |
魏军 |
教学 案例 |
武进区 |
2002.10 |
首批中学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教学评比活动活动一等奖 |
魏军 |
课例 |
武进区 |
2002.11 |
武进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二等奖 |
魏军 |
论文 |
武进区 |
2001.10 |
武进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二等奖 |
魏军 |
论文 |
武进区 |
2003.10 |
《香烟中有害成分的测定》武进区二等奖 |
魏军 |
论文 |
武进区 |
2004 |
武进区化学命题竞赛一等奖 |
魏军 |
论文 |
武进区 |
2005 |
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决赛三等奖 |
魏军 |
课件 |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
2007 |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九五”规划以来承担的研究课题
课 题 名 称 |
课题类别 |
批准时间 |
批 准 单 位 |
完成情况 |
“农村初中校园环境育人” |
省级 |
2001.12 |
江苏省教科室 |
通过评审 |
“电教课教学设计的研究” |
区级 |
2000.3 |
武进区教育局 |
通过评审 |
四、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将对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并会给教育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本学期,学生每个星期都是双休,课外化学学习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同时大多数学生家里有家庭电脑并上网,家长、老师都很担心网络健康的问题。为此,本课题就是基于目前出现的两个问题,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课外,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的学习是培养其终生学生的一种观念。也是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一种要求。当前化学教育与课程的整合的普及为本课题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是信息技术与化学程融合一种教学模式。本课题就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外辅导教学中应用作了一些尝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 利用网站(常州初中化学家园)上多媒体课件让化学课在这里得到延伸 a、 利用网站课件对课堂实验回顾 中学化学课程中有一些实验因为有毒有害、成功率低、易燃易爆、实验室条件(比如试剂纯度不够、样品昂贵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而不能演示,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购买正版的软件和影像资料或者亲手用家庭摄像机拍摄制作DV(数字录像),在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不仅可以做到清晰、准确,还可以重复播放、反复观看(特别适用于复习),上传至网络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b、 微观模拟 在中学化学中有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由分子、原子的特性,可以制作一个flash 课件,学生学习原子内部结构,从而让学生很轻松的就理解与掌握原子核与核外电子,质子、中子,电子等,从而更好的认识原子的基本特征:“小”、“动”“隙”。 2、 网络环境下的课外教学辅导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施模式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学校,借助校内局域网,将有关课堂教学的主题资料收集起来,组织学生围绕着课题,在局域网上浏览、筛选、分析、讨论,并开放广域网供学生搜索,查找更新、更快、更全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观点,利用网络学习论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地发言、讨论,并分享观点。 课外网络环境下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互相促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方面均达到了自主学习的可能,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等一切均由教师安排、设计,学生只能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借助计算机进行的远程网络学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获取、分析、加工、发布等信息能力是极有帮助的。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宽展的知识视野,从而使学生学得了许多原本课堂上和课本里所学不到的知识,改变了学生把教材知识作为唯一的知识内容,把教师作为知识、智慧的唯一源泉的封闭式的学习状况,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在有限时间内快速阅读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论坛,一改传统教学的所谓课堂讨论时那种只有少数学生发表意见,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交流的局面。利用网络,每个学生都可尽情发表意见,与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教师也可通过学习论坛了解所有学生对学习提出的问题及观点,并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与交流,对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学会合作。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有效结合,能够使课程松紧适度,信息充分,学习能力较差,信息接受较慢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局域网上提供的资料学习,对课题的主要内容也能有较清晰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观点和认识;而学习能力较强、信息接受较快的同学可以先通过局域网资料的学习形成观点,再通过广域网的搜索、信息的筛选,找到支持或者反对这些观点最新的资料。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已经毕业中的三七班中,得到了应用。王雍、石一峰同学在学习金属的防锈时候,在网上找到许多防锈的方法,将他们学到的东西发到我的个人网站“常州初中化学家园”中去,全班的同学利用周末时间,有的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到网上进行了学习。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 运用网络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003年开始,本人尝试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2005年建成网站。如在初三化学专题复习中,可以将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紧密的专题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在服务器上开设一个二氧化碳的专题复习公共的讨论区(http://www.weijun.wjedu.net/carbendioxy/Index.html),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与教师交流见解,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研究性学习活动带有一定的科研性质,即要做一些有创新性质的研究活动,寻找合适的课题尤为重要,这方面互联网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a、针对课本上的实验的改进和再研究 研究小组完成的实验:1、氢气和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浓硫酸的脱水性;4、电解水;5、面粉爆炸实验等。 在这些实验的过程中,研究小组遵循的基本步骤就是首先通过互联网和相关的资料,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实验的信息,比如一氧化碳的还原氧化铁实验,通过互联网和化学手册查找一氧化碳的性质(色、态、溶解性、密度、毒性、爆炸范围等),实验的不同方案,实验设计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必重复劳动。实验的方案也可以公布在网上供老师和同学讨论。 b、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研究 研究小组在积累一定的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在2004年9月开始尝试针对身边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经过反复讨论比较,决定研究废电池的危害。废电池非常常见,也是中学生常用品,同学们通过上网搜索找到了电池内部结构,组成物质,如何处理等。另一方面,我们在网站上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进行环保的教育。通过网络,我们找到一种植物可以很好的处理有关重金属的污染,通过实验总结出利用水葫芦来对水进行处理,并将资料整理发表,在《中学化学》2004年上发表。 4、 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交流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2007年,本课题网址(http://www.weijun.wjedu.net/keti/Index.html)在本人的自人网站首页作了链接。 a、利用网络展开研究性学习。 在周五放假前先布置一些活动,让学生到教师个人网站去了解相关要求。教师提前二天,将一些课题的活动,以及一些活动相关资料上传到网上。 双休日,学生先到教师指定的网站用自己的姓名去登陆,找到教师要求访问的网页,此时,网站会记下该学生的姓名,访问网页,时间。学习结束后,在下面留言。然后根据材料上的步骤,在家里准备相关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在学习到《广泛应用的酸碱盐》布置学生在家制作酸碱指示剂,先利用网站,对制作过程进行学习,然后在学习资料下面,作出评论,以了解有哪些同学来学习过。接下来是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制作酸碱指示剂。利用数码像机将全过程拍下来。再利用QQ里的发送图片或是Email(bailu516@{域名已经过期})将图片传回。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将好的图片上传到网站的课题目录下(http://www.weijun.wjedu.net/keti/chengguo/Index.html),以便下次上课时,在网络多媒体教育里展示一些同学的劳动成果。 b、网站的留言版,BLOG(网志、博客) 网络的一大功能是提供平台交流沟通信息,网站的留言版BLOG(网志、博客)为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与同学进行学习的问题的讨论。下面是我在网站建立的留言版 。http://www.weijun.wjedu.net/GuestBook/Index.asp。里面有许多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我也建立了个人教学博客网站:http://blog.wjedu.net/user1/411/index.html,在博客上师生都可以发表观点、提供资料、进行讨论,推进课题研究。 c、实时互动(MSN、QQ等) 新的形势下,师生的沟通除了当面的交流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在课外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不仅仅可以文字交谈,还可以传送图片、动画以及学习资料,做到“所见即所得”。 d、邮件组(e-mail) 把课题小组的同学的邮件地址设为一个邮件组,可以向该组发送电子邮件,而实现群发邮件,实现资料的共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