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教育科研>>继续教育 >文章内容
遇见黄厚江 奔牛初中 张琴
发布时间:2012-10-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jky

遇见黄厚江

奔牛初中    张琴                       2012-10-20

   初曦的姑苏城,很恬静,也很温柔。高傲的现代化建筑和沉稳的老房子交互参差着,让我这个异乡人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时代力量和人文气息。

   苏州,一座令人神往的城市。

   苏州中学,一所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校。

   我坐的出租车在一块掉了漆的白木板旁停住了,刚想问司机是不是到了,木板上的“苏州中学”四个手写字便赫然吸引了我的目光。没有自动伸缩的电门,没有华丽的喷泉,也没有金光闪闪的鎏金大字,只有敞开着的铁栅栏和那块被岁月清洗过的旧名匾。看了下时间,六点三十,一个人也没有!没有挂着值日牌的老师,没有拥挤着进校门的学生,倒是有两个老头在传达室门口闲聊着。

   带着满脸的疑惑,我走近传达室呆呆地说了一句蠢话:“请问这里有学生上课吗?” 一个老头热情地迎过来:“你是来参加黄厚江老师的研讨课的吧?有,这里是学校,当然有学生上课,黄老师今天是要上课的,你们不是来听课的吗?……”“是的,是的。”未等他把话说完,我赶紧撇开尴尬。“你来的太早了!不过你可以先到校园里自由参观一下,你们的会议在艺术楼,你顺着左边……”这位淳朴的老人家边说边用手势告诉我艺术楼的方位,听着他热情的介绍,我恍然大悟似的踱进了校园。

   初来乍到,参观是漫无目的的。红砖青瓦,绿柳金桂,玉栏碧湖,青松,梧桐,广玉兰,每一棵都那么古朴苍健、高大遒劲,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府学大殿,神秘而庄严,让人不由地想象起五四时期的大学校园,一个个穿着长袍布鞋,戴着圆框眼镜的进步青年,他们正捧着一本本装满平等、民主和自由的著作,激动而高亢地交换着各自的理想和憧憬。校园的人文景观保存的真的很好,新建的图书馆、艺术楼、体育馆都隐藏在校园的最角落里,隐藏在一棵棵古老的银杏树下。我想,最令人感动的就是这些树了,岁月峥嵘,桃李轮回,只有这群最古朴的树木在一成不变地坚守着自己,见证着一代代学子从这里带走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而这些树,只求从未离开。

    秋意袭人,金色的阳光体贴地穿过树叶抚摸着我的丝巾,落叶也像一个个孜孜不倦的舞者陪伴着我,陪我驻足,陪我遐步。半个小时以后,校园里渐渐出现了一些学生,前来与会的老师也陆续赶来了。这是一次全国性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大篇幅地刊登了两期通知。果不其然,耳边传来了窃窃私语的惊叹声:“听说昨天来报名的外地老师很多,有新疆的,北京的,广州的,这个会场光外地老师就坐不下了,所以主办方连夜通知苏州大市的几百位老师今天先别来了,不知道等会有没有地方坐呀……”这些话让一旁的我顿时傻眼了:我还没有缴费报名呢!可是电话里主办方明明答应可以现场报名的呀?不会让我白跑一趟吧?黄厚江,这个常常出现在语文教学权威杂志上的人物,他和他的“本色语文”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吸引了这么多热爱语文的教书匠们?不过,之后我的心情又平复了下来,一刻钟的功夫,艺术楼大厅里挤满了从各地“飞”来的老师,他们都没报名哪!人性的弱点此时开始迸发了,我的眼睛精明地搜寻着工作人员模样的人,并在第一时间冲到了最前面,登记、交费,拿到了听课证,至于他说发票和资料以后寄给我之类的话,早已全然不顾,因为就在那时我还要悄悄溜到会议厅门口去——我要坐在最前面。

八点一刻,艺术楼会议厅大门轰然打开,人们拥挤着走了进去。好大的会议厅,足可容纳一千多人!我,如愿以偿,坐在了最前面,不过后来才知道自己离得还太远,因为前排走道上加满了凳子,黑压压的一片。再往后看,过道上,四个侧门,四个正门,全都加凳坐满了人,大家都正襟危坐,除了那些站在门缝边上的人。

八点半,“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开幕式正式开始,舞台上聚光灯下的嘉宾名字看着都很熟悉,洪宗礼,苏立康,杨九俊……,不知道他们具体是什么身份,只知道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上有他们的名字。看着那一排语文界的大人物,我在仔细搜寻着黄厚江三个字。边上也有老师戏谑道:“今天是黄老师的个人演唱会,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我也不时地把目光聚焦在舞台的台阶周围,再次搜寻着那张只在封面上看到的已经有些模糊的面庞。在苏州教育局局长和苏州中学校长的一系列致词之后,黄老师终于从帷幕旁走了出来……他,和我在杂志上看到的那个人,不一样。

一身泛灰的农民工装束,浆洗地卷了边的领子上长了一颗精瘦的脑袋。许是太瘦的缘故,灰黄的脸,淡褐色的额头和颚骨高的叫人担心,一对小小的三角眼,折射着无数智慧的灵光。都说有三角眼的人最阴险,但我对生活的观察是,只有最劳心的人才会有三角眼。他一出场就双手抱拳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笑着对大家挥手示意,座位上顿时响起了激动而热切的掌声。

开幕式结束后,黄老师的专题汇报:“本色语文教学的核心主张”,正式开始。像很多平民领袖一样,黄老师的开头,心情很激动。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整个语文界的高度肯定,面对这么多慕名而来的老师和专家们,他哽咽了。他带了稿子,可他真想一股脑儿把自己所有的理念和主张汇报给大家。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知道讲话得有重点。于是,他忍住激动,先从提出“本色语文”这个论题的背景说了开来。

他认为,自从新课程语文标准下达之后,语文课被人为地拔高了,语文课没有语文味了。在此他尤其批判了现今语文公开课上的一些现象和教法:如课堂结束时老师对学生说的那些唯美的期望语,黄老师戏称为“临终遗言”;多媒体的滥用对学生学习的干扰;电脑“一键式”的问题和答案呈现让一个语文老师丧失了自己最基本的“功能”;有些所谓的优秀教师只能上好一节课,换场地、换学生、换课型,这些优秀教师就会手足无措;阅读教学变相地把试题变成教学内容等等。黄老师在谈到这些现象时义愤填膺,时而风趣时而严肃,语言很犀利,敢说敢评,引起场下阵阵叫好声。

基于现在语文教学有些混乱的背景,他继而提出了“本色语文”的核心主张:用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表面上看,这两句话不难理解,但是想要彻悟“本色语文”的教学理念,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了。对于他的“本色语文”,他认为,语文课应坚持三个“以”:一,以语言为核心,提高语文素养;二,以语文活动为主体,教师应脱离教参,教出教参以外的内容,主张教学应让学生不想学的想学,不会学的会学,学不好的学好,学的好的学得更好,提倡质朴实在的语文活动;三,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长远目标,一切非语言的语文教学设计都是不可取的。在此他结合了很多教学案例论述了他的理念。接着,对于“本色语文”的核心主张,他还认为教师应明确自己的教学设计:哪些是用语文的方法,哪些是非语文的手段。

他认为只有最朴实的语文教学才能上出真正的语文课。接着,他就“朴实”二字进一步阐述了“本色语文”的核心。首先,“朴”就是简单,节约学生的时间成本就是高效。“朴”就是要求教学内容简明,既具体又准确,他举了《致橡树》的一个教学案例,批判教者不应上成爱情课,完全脱离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朴”就是要求教学过程简洁、从容,环节要精减,重点环节应分解,次要内容应整合,另外,“朴”还要求教学方法应简易,这一点黄老师一带而过,没有着重论述。至于“实”,黄老师认为教学应有“干货”,不能大而空,应该给学生实实在在丰富的语文知识和积累,教学应有实在活动和实在训练。

最后,黄老师认为,“本色语文”就是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圆满”的课是不存在的,没有曲折,一帆风顺的课是假课,一问就答,一学就会是零效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寻找不会的学生和错误的答案,不论公开课抑或闭门课,发现问题的课堂才是真实的、精彩的课堂。“本色语文”教学的根本立场就是最普通的老师和学生,教师应多关注被遗忘的学生,在抱怨学生不配合的同时应该多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例如,针对于课堂上提出的给学生几个问题,在几分钟之内完成这样的教学设计,黄老师认为严重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熟悉程度看问题,应该反思:问题有没有必要,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定心地、耐心地阅读。他举了《为你打开一扇窗》的教学案例,有个教师高度总结了文学的功能并硬塞给学生,这一行为就是对学生极大的戕害。又举有些教师在下课前配乐给学生读自己的作品这一行为,认为这一行为既不存在示范价值又不存在指导价值,写的太好,学生望尘莫及,写的不好只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这种教学设计只是教师个人的作秀罢。最后他强调,一切不是为了学生的教都不是教,教师应时刻想着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黄老师九点开始的专题汇报,直到十一点才结束。他在主讲台前整整站了两个小时,看的出来,他的滔滔不绝之后是无限的意犹未尽,主持人的提醒对他来说是多么的残酷,他晃动着身子像对待自家人一样对在座的老师作着揖,此时此刻的他是一个多么可爱的老头啊!请允许我称他老头,虽然他只有55岁,可是稀疏的发绺和花白的鬓角,让所有人似乎忘记了他的年纪,包括他自己。之后是特级教师杨九俊先生的专题讲座:《阅读黄厚江》。在这个讲座中他进一步对“本色语文”提出深刻的见解,也向大家介绍了黄老师教学研究的心路历程,让大家充分感受了名师黄厚江的成长。上午的讲座直到十二点多才结束,在这期间没有人随意走动和离场,包括之后的一天学习中,大家都始终热情高涨,直到会议结束才幡然感受到饥肠辘辘和内急的难耐。

在接下来的一天内,黄老师充满激情地给大家展示了四节研讨课,分别是《黔之驴》(初一),《葡萄月令》(高二),《阿旁宫赋》(高一)和记叙文写作课(高三),客观地说,除了《葡萄月令》的互动有些艰难外,其它三节课都驾驭地非常精彩,更让人敬佩的是黄老师在半天时间内连续上了两节公开课(每节课最后都延长了十分钟),而中途仅给自己留了几分钟的休息时间,以至于在后来的总结大会上,黄老师夹着疲倦的嗓音调侃道:“我本来打算上六节不同文体的课,只是迫于体力不支,只能接受领导和家长的劝阻,以免再一次见到大家时,大家不是来参加研讨会,而是来参加我的吊唁会。”这些在他人眼里看来是酸味十足的语言,在黄老师这里恰是最真实的本色体现。在这四节课中,黄老师自始至终都在用语文的方法教学生学语文,从释题到缩文,从朗读到听写,没有哪一个环节不是具体又简明,没有哪一句语言不是指导地恰到好处。课堂上的每一个灵动的生成都在他深厚的教学功底之下,变成了令人受益匪浅的知识和智慧。

一堂语文课的好坏标准和设计理念谁都会说,可是要付诸实践却并非口舌之言那般轻巧。研讨会的最后一个议程是黄老师的专题讲座——“共生教学的基本课型和操作方法”。他主张教师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用作文写作文,鼓励学生“胡思乱想”。他批判了有些教师的评语“群发”和只有评语没有指导等教学方法。他提倡生生共生、他者共生、自我共生、原点共生、素材共生、话题共生、半成品共生、指向共生和写作理念共生等操作方法,虽然由于时间关系没能细细阐述,但我想,通过研读他的著作我们一定能明白“共生写作教学”的真正要义。听了黄老师的一些写作教学案例,我觉得共生写作教学是一种唤醒学生灵感的教学方法,它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打开学生的写作思维,从而让学生习惯写作,爱上写作,并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两天的相见是短暂的,黄厚江“本色语文”研讨会在紧凑的节奏中拉下了帷幕。走出会议厅的时候,我巧遇了翠竹中学的校长岳亚军老师和兄弟学校的一些语文老师,大家都在校园里拍照留念,而我,选择默默地离开,因为我已经带走了我想要的东西。

 

                       

 

 

                              后记

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教学主张并非是一个新事物,它只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发自内心的灵魂呼唤。本色,是对任何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却是最高的要求。时代的进步让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失真,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就像让座是一种不需要提醒的美德那样,黄老师在悲叹之下试图寻找一个平衡点,让语文教学即符合时代潮流又不失本真。他的每一句话我们都似曾相闻,他批判的每一个现象我们都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着。虽然他所主张的用纯语文的手段教语文这一观点我并不认同,但他对于“本色”的执着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一个老师也是不同的,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思维方式。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第二个黄厚江,但任何人都应该拥有黄老师的那份执着于教学和专业的奉献精神。他是本色的,他的语文教学是本色的,他对于这个功利的时代来说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指引着一批批像我一样年轻又充满热情的语文老师。都说每一个天才都是偏执狂,黄老师不是天才,55岁的他是厚积薄发,但他对生活的超然和对教学的热情让他的人生价值远远超过了一个天才的价值。对待教学研究,他就像个戴着枷锁的舞者,有坚定的信念,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课堂是他安身立命的源泉。他爱读书,爱写作,爱思考,这些铸就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有人说像黄厚江这样的人不现实,他是在玩概念,追逐功名,但我要说,不管这个人是在干什么,至少他在实实在在地付出,他在为中国国语教学的前景担忧,在为有这么多人认同他、与他一起努力而喜悦,这不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吗?——足已!

惰性和附庸是人性最强大的弱点,参加研讨会的目的不在于能从黄老师身上学到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和教学工作中不断打扮自己的心情,始终以积极饱满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解读教材、研究教学,像黄老师一样做一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初级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中天南路61号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