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发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
美术是一种以审美与活动相结合的基础性社会学科,文化性是美术的一大特性,美术知识具有广泛性、参与性、现实性和易感性。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其价值体现在(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学生广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渐走向成熟,许多地方把地方美术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设置了许多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金坛剪纸,坊风筝,北京京剧脸谱等。我校处于苏南水乡小镇,这里没有精彩的民间艺术,也没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却有历史文化悠久的资源,艺术传统氛围绵延的,社区丰富的文艺活动。随着学生减负和深入,学生的自主时间增多,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来支持课堂美术教育,增强学习美术知识的现实效果,以及突显美术教育的文化性和参与性。
我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自当地,水乡小镇以及周边和乡村环境他们都很熟悉,对社区文化活动有着丰富的体验。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但首先得先去体验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美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学生处在社区美术文化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使社区美术更好地支持校园美术教育,让学生的艺术心灵自由飞翔,同时又能优化其作用,减少不利影响,达到“随心所欲不逾规”,这些都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另外,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也面怎样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配合进行“减负增效”的方针,如何提高美术教育提高审美,培养兴趣,促进发展的功能。通过课题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和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增强。
社区美术文化是指在校外的历史文物、文化自然景观,社区文化活动项目等,各项与美术有关的环境,活动和氛围的总称。它有与美术爱好者可参与为前提,如参观历史文物(可采用写生、摄影、小论文、展板等形式)。这类课题在国内教育中尚无完整研究,可以借鉴的资源还很少,即使有各地的社区美术文化也有各自特点,故这里的社区美术文化特指奔牛初中学生所处的奔牛镇的美术文化特质。
通过社区现有资源激发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摄影、写生、调查、探访一系列活动,使美术生活化,常态化,让学生感到美无处不在,提高美术素养,掌握美术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热情。
本阶段主要目标
1、如何利用校外资源,材料成主题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或制作,并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2、了解本地社区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现状,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分工
吴 刚 课题负责人,撰写阶段性报告,实践活动
吴建芬 课外活动和奔牛古迹资料的收集、整理
徐 玲 社区文化资料收集
高素芬 负责实验成绩统计与对比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奔牛镇志》
2、行动研究法:探访校园风景,奔牛古迹,新貌,形成摄影、写生作品
本阶段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人数为初一(6)班32人,探寻活动2次,一次为奔牛南观古银杏,另一次为奔牛万缘桥寻古。
学生摄影作品5幅,绘画作品10幅,收集文字2000字,撰写作文5篇。获校级奖励3次。
![]() ![]() |